环节3:两税法的实施(17分钟)

环节3:两税法的实施(17分钟)

展示秦汉至隋唐赋税制度演变的概览,通过教师讲授,明确古代中国赋税制度演变的大趋势,并引导学生认识赋税制度演变背后体现的经济发展情况。

教师过渡:正是选官制度上世家大族特权的削弱,才疏学浅、依仗家族的人逐渐失去流动上升的机会。中央机构上,权力机构的分散和制衡,不利于世家大族大权独揽。此时,在政治上,唐朝的世家大族已然失势。然而即便在唐朝,世家大族的势力并未随着科举制度的确立和三省六部制的完善而立刻消亡。正如课前博陵崔氏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唐初世家大族仍受世人认可。直到唐朝末年,世家大族才开始走向彻底衰落,那么世家大族因何致富,又为何消亡呢?我们知道,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让我们来看看,世家大族在政治上失势后,其经济情况又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赋税制度上是怎么样的。

表3 秦汉至隋唐赋税制度演变

教师明确:三国时期,曹操为了打击豪强世家大族的势力、拉拢民心,建立起了租调制,从而将秦汉以来各种苛捐杂税进行整合。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通过九品中正制把持官位,获得高官厚禄。并且通过土地兼并,积累大量财富。这样一来,农民无田可耕,贫富差距巨大。北魏统一北方后,通过打碎原来的国家机器,获得大量的国有土地,于是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了均田令,均给天下百姓土地,受田农民则需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还需要承担徭役。这样一来,大大缓解了人地矛盾,因此均田制延续了一百多年。唐朝初年,为了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于是规定百姓可以通过纳绢或布代替役,形成了租庸调制。直到天宝年间,安史之乱后,租庸调制却无法推行下去,两税法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五百多年来财多权重的世家大族逐渐褪去了他们的光芒。那么,这样的变化是因何而起,这些变化又有何因果关系呢?

讲授两税法部分,全班分小组合作解读史料,第1小组的同学解读“世族行为”的3则材料;第2小组的同学解读“户籍变化”的3则材料,思考一下从材料中可以提取出什么历史信息?这些信息体现了什么历史现象?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趋势?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因果关系?

小组1:世族行为。

材料一:唐初均田制实施情况

——摘自(唐)杜佑:《通典·田制》等

材料二: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0页

材料三: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爰及口分永业,违法买卖……致令百姓无处安置。

——《册府元龟》卷495《邦计部·田制》

注释:①永业田:身没不还,世代承耕。②口分田:老免役和死亡则收还。③上户,即富裕人户;下户,即贫困人户。④爰及:至于。

教师解读:在均田制之下,富人借助官僚、僧侣特权逃避赋税,赋税压力转移到穷人身上。世家大族、富豪们的财富越来越多,于是大量兼并土地,继续增长财富,世家大族实力空前膨胀,贫穷百姓失去土地,大量流亡,从而造成世家大族势力极端增长,百姓生活极端困苦的情况。

图1:世家大族势力增长情况

小组2:户籍变化。

材料四:凡富人多丁者,率为官为僧,以色免役;贫人无所入则丁存。故课免于上而赋增于下。是以天下残瘁,荡为浮人,乡居地著者,百无四五,如是者殆三十年。

——《旧唐书·杨炎传》

材料五:唐朝中后期课户、口数对比

——数据来源:杜佑《通典》卷7《食货(七)》

材料六:牧宰等……稍有逃逸,耻言减耗,账籍之间,虚存户口,调赋之际……或货卖田宅,或摊出邻人。

——《唐会要》卷85《逃户》

注释:①上:富裕人户。②下:贫困人户。③浮人:流亡、没在户口册登记的人。④著:一直在本地从事农业生产的人。⑤牧宰:州官称牧,县官称宰。

教师解读:富人借助官僚、僧侣特权逃避赋税,赋税压力转移到穷人身上,百姓难以承受,纷纷逃离户籍。这样一来,真实的户口数就比户籍记载的数量大幅减少,课户占比降低。地方官为了维持政绩,一方面变卖逃户的土地给世家大族富豪,进一步促使世家大族财力膨胀。或者是将逃户的赋税转移到邻户身上,进一步促使大量百姓脱离户籍。这样一来,中央政府所收到的赋税就越来越少。

图2:户籍人口情况

教师进行总结,并采用示意图的形式展现两税法实施前夕,世家大族势力的恶性膨胀及其带来的经济上的恶性循环,引导学生认识采取新赋税制度的必要性,从而过渡到两税法实施具体内容的讲授。

教师总结:正如我们刚才的分析,均田制本来是既赋予世家大族,又供给百姓。但世家大族既受大量土地,又不承担赋税,甚至还兼并穷人的土地。一系列的剥削促使百姓脱离户籍,国家能征收到的赋税又大幅减少。再结合天宝年间的背景:安史之乱之下国家的混乱局面,藩镇势力截留赋税,加剧了中央财政收入减少。国库空虚,百姓罹难,世家大族膨胀,均田制起不到分田给民的作用,已然成为腐朽,势必走向废除。

图3:世家大族势力膨胀的恶性循环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教师在讲授中结合示意图,帮助学生及时树立逻辑,层层递进,引出世家大族的膨胀与颓势,从经济角度引导学生认识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

展示材料七,引导学生从原始史料出发,从两税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角度,体会古人的政治智慧。

教师过渡:在唐末依旧实施默认土地兼并的、已经无法继续推行的均田制,导致国有土地不足,世家大族越来越富有,兼并土地。宰相杨炎奏请实行两税法,正是起到了应对以上世家大族不断膨胀的恶性循环。实行两税法后,世家大族的势力逐渐走向衰亡。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这样的结果?这体现了两税法如何对症下药呢?请同学们根据课本材料,填写下列表格。

材料七: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0页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提取史料,合理分门,引导学生从文字中感悟古代政治智慧,在教学中体现生本理念,渗透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展示材料八以及示意图,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理解世家大族走向衰落的内在逻辑,将本课结构中的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和赋税制度与教学主题紧密联系。

教师总结:天宝年间,国家实行两税法,实现了土地兼并背景下赋税制度的重整。从此开始,征税标准由人丁转向资产,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这一趋势一直延续了整个封建社会后期,无论是宋朝的方田均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以及清朝的摊丁入亩,都是对于两税法的继承与发展。而两税法的确立,着眼于对世家大族财富的削减和打击,从经济层面上拔除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的根基。再加上黄巢起义对世家大族势力产生的根本性打击,正如材料八中博陵崔氏的命运,世家大族们走向没落也就成为了历史必然。

材料八:《旧唐书》《新唐书》中崔姓人物有传者八十三人,《宋史》中十四人,《明史》中十二人。不仅如此,宋明时代的崔姓人物也不再标榜他们是博陵崔氏的后裔,甚至在墓志中也是如此。

——[美]伊佩霞《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

图4:世家大族衰落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