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二:讲授新课
1.繁荣与开放的奠基期——隋朝
多媒体分别呈现隋统一全国前后的政权形势图,配合着教师的讲述,使学生了解隋朝统一的历史进程以及隋朝统治时期在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教师讲述:魏晋南北朝后期,北周灭掉了北齐,与陈形成南北对立的局面。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这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王朝。
隋文帝建立隋朝之后,采取了哪些举措?这些举措对于后世又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呢?
预设答案:广兴义仓,救济百姓,起赈灾作用;修建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教师用简练的语言叙述隋朝建立和统一的经过,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并理解隋朝的各项建设举措,从而更好地说明这一时期是如何为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奠基的。
教师呈现图片:隋朝洛阳城示意图、含嘉仓复原图。辅以文字史料: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锡赉(lài)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唐)杜佑《通典·食货典第七》
教师分析:首先在经济方面,隋朝广设义仓,专门用来救济百姓。这样能在大灾到来时起赈灾作用。这一举措延续了整个隋唐时期,一直到唐代后期还在沿用,成为社会的安全阀。同样,义仓的出现也是一种伟大的制度创新,体现了统治者未雨绸缪的统治思路和执政理念。据杜佑的《通典·食货典》中记载,当时有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其中比较典型的义仓是在洛阳城中设置的含嘉仓。而且天下义仓积储丰盈,基本上满足了社会粮食需要,对于当时的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
在交通方面,对于隋朝的巩固和发展同样产生了重大作用的还有名垂千古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出现使得基础设施建设趋向完善。
教师呈现图片:隋朝大运河路线图。引导学生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回顾大运河的起止点与中心城市,并在地图上标注出涿郡、余杭、洛阳等地,夯实基础知识。
教师引导:我们知道,有这样一段顺口溜来概括大运河的基本信息:大运河,起隋炀,古代世界第一长,北达涿郡南余杭,中心城市在洛阳。
呈现史料: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唐)皮日休
教师引导:唐朝诗人皮日休也对大运河进行了描述,“其为利也博哉”反映了大运河的——(学生齐答:经济功能)。正如当代学者全汉昇在《唐宋帝国与运河》中说的那样(多媒体呈现材料):“运河是在隋唐大一统帝国的新的客观形势下产生出来的。它的开凿,实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运河之于唐宋帝国,着实像动脉之于身体那样,它的畅通与滞塞,足以影响到国运的兴隆和衰替。”[3]这充分说明大运河在沟通南北和巩固隋朝统治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此时的隋朝也已经从原来的百废待兴进入了一个繁盛发展的阶段。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不同类型的材料呈现,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设置义仓和兴建大运河的重要意义。教师借此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并为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做好铺垫。
教师讲述:虽然隋朝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对于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隋炀帝后期大兴土木,穷奢极欲,远征高丽,使得当时的社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起义。隋朝由此走向了灭亡。
多媒体呈现历史线索:(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远征高丽——农民起义、贵族反叛、李渊起兵——618年,隋朝灭亡。
教师设问:当我们走过隋朝兴亡的历史长河之时,可能有的同学会发现,隋朝的历史跟我们之前学习过的一个朝代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个朝代就是——(学生齐答:秦朝)。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
预设答案:秦和隋都国运短促,二世而亡;都实现了制度创新,建立了伟大的工程;汉承秦制,唐承隋制,都结束了分裂,开创了统一的局面。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对隋朝和秦朝的历史比较,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进程中找到一般规律,掌握历史比较的学习方法。同时进一步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规律,以及盛唐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基础。
教师总结:隋朝和秦朝一样,都是国运短促,二世而亡,但同样都有伟大的制度创新。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央有三公九卿,地方设郡县。隋朝出现了较为成熟的三省六部制并开创科举制,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和人才的选拔,是制度完善过程中的创举。秦长城、隋运河,都见证着历史的发展。这两个朝代也都结束了前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并且为后续王朝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汉承秦制,唐承隋制,这种历史现象绝非偶然。史学大师钱穆先生就有这样一段话来说明隋朝的历史地位。
多媒体呈现材料:
隋室虽祚短运促,然其国计之富足,每为治史者所艳称。
——钱穆《国史大纲》
教师总结:通过隋朝和秦朝的对比,不禁引发我们对于历史的深度思考。历史总有其不可避免的时代惯性,当统治者的施政措施超出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时,新兴的统一政权可能得不到很好的巩固,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趋势并不会因此而改变。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分裂时期在社会变迁、民族交融等方面有着不断的积累,后来的统一政权才能够走向崭新的高度。因此,尽管隋朝的统治如昙花一现,但它的一系列建设加上此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长期积累,最终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一统盛世的出现,使得古老中国迎来了朝气蓬勃的锦绣盛唐。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对隋朝兴亡的总结,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历史规律的思考与阐释,并借助隋朝兴亡与盛唐时期的关系,引导学生明确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基本历程,从而学会历史地、联系地看待问题。
2.繁荣与开放的鼎盛期——盛唐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推向锦绣盛唐。
教师讲述:唐高祖建立唐朝之后,重新创建了一个稳定、统一的社会;唐太宗时期充分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出现了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的良好局面,史称——(学生齐答:贞观之治)。后来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郭沫若先生曾评价她的统治“治宏贞观,政启开元”。到了唐玄宗统治前期,社会空前繁荣,经济进一步发展,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开元盛世。请同学们结合此前所学知识,阅读课本,概括一下唐朝的繁荣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预设答案:政治昌明,经济繁盛,民族关系不断发展,社会风气日益开放等。
(1)政治昌明:统治者知人善任,制度建设得到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讲述:唐太宗时期,任用房玄龄和杜如晦为宰相,协助辅佐唐太宗进行政治建设,史称“房谋杜断”,同时还任用谏臣魏徵。魏徵去世后,李世民倍感悲伤,说了这样一段话:
多媒体呈现史料: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魏徵传》
教师引导学生讲述: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充分看出唐太宗李世民的心情:魏徵的去世,仿佛失去了一面镜子,也失去了一个可以直言进谏、鞭策自己励精图治的良师益友。到了武则天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广开言路、引用人才更是一时风尚。比如同学们熟悉的狄仁杰,就是在武则天时期受到重用的代表性人物;而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故事,更是统治者重用贤才的典范。应该说这一时期大量人才的引用,为政治清明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学生讲述: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走马任姚崇”这个小故事。话说有一天唐玄宗出巡,方圆三百里内的州郡长官都得去朝见。唐玄宗早就听闻姚崇这个人,对他的才干很是欣赏,这时就对姚崇进行秘密召唤,让姚崇非来不可。等姚崇到的时候,玄宗正在打猎,姚崇自小就喜欢打猎,而且技术娴熟。于是二人一同打猎,并且边打猎边谈论国事,越谈越投机。唐玄宗对姚崇十分满意,向他发出邀请担任宰相,姚崇欣然同意,这就是“走马任姚崇”的故事。这则小故事说明唐玄宗统治时期不仅皇帝英明,而且还有着大量的治国之才。
教师补充:这一时期在律法方面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他采纳了魏徵的建议,重新修订律法,在贞观十一年正式颁行了一部严密而完备的法典——《贞观律》,减少了重刑重罚。武则天在位期间也反对刑罚和苛政。唐玄宗时期还制定了法律——《唐六典》,这是一部具有行政性质的法典,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
学生补充:这一时期完善科举,选贤任能。科举制不断发展,为下层读书人提供了入仕的机会,为官僚机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因此政治上呈现出一派昌明的景象。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熟悉的知识,用典型的具体事例说明抽象的历史现象,形成证据意识。
(2)经济繁盛: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
多媒体呈现筒车和曲辕犁的图片(图略)。
教师提问并引导分析:同学们,大家还认识屏幕上的这两样农具吗?(学生齐答:筒车、曲辕犁)这一时期农业方面出现了筒车,通过对重力势能的巧妙运用,节省了人力物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提升了灌溉效率。与此同时,曲辕犁的出现改传统的长直辕为短曲辕,加装了犁评,改进了犁壁,在江南水田推广,耕犁至此基本定型。这一时期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耕地的大量开垦,也反映出此时的农业进入蓬勃繁盛的发展时期。
多媒体呈现两则材料:
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lěi sì)亦满。
——(唐)元结《元次山文集·问进士》
贞观初,户不满三百万。永徽元年,户部奏:“去年进户十五万,今见有户三百八十万。”而隋开皇中有户八百七十五万。直至玄宗天宝十三载,始有户九百六十一万九千余,为唐之极盛。
——钱穆《国史大纲》
教师点拨:通过这两则材料可以看出:贞观初年,人口还不满三百万户;到了天宝时期,户数到达九百多万,翻了三倍还要多。这说明盛唐时期人口激增。既然能养活这么多人口,就说明——(学生:粮食产量高),这从侧面也反映出了唐代——(学生:农业的繁盛)。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片分析和抽象的史料解读,从不同侧面说明盛唐时期农业的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
教师引导:唐代的经济繁盛,还表现在手工业方面。其中丝织业发达,出现了花鸟的纹锦,色彩鲜艳,主要特点是雍容华贵。陶瓷制造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有邢窑白瓷、越窑青瓷,还有著名的唐三彩。如果同学们家中有一尊唐三彩,那可是价值连城了。
多媒体分别呈现蜀锦、邢窑白瓷、越窑青瓷和唐三彩。
盛唐时期的商业也是发展迅速。当时的都城长安成为世界性的商业大都市。(多媒体呈现唐代长安城示意图)大家观察一下屏幕上的长安城布局,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预设答案:规模宏伟、布局严整、街道整齐、商业繁荣。
教师引导: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是怎么描述的。
多媒体呈现材料: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唐)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
教师点拨:这说明长安城内居民区像棋局一样规整,街道像菜畦一样按照规律分布,非常整齐。通过接下来元稹的诗句,大家还能发现什么特点?
多媒体呈现材料:
经营遍天下,却到长安城。城有东西市,闻客次第迎。
——(唐)元稹《估客乐》
教师点拨:没错,说明这一时期的商业十分发达。东市西市进行商业贸易,呈现出络绎不绝的商业氛围。从这一时期的长安城,我们分明感受到商业都市的独特魅力。
请大家一起朗读一下杜甫的这首诗,感受一下盛唐的繁荣昌盛。
多媒体呈现材料: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
教师总结:通过杜甫的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了盛唐时期粮食充足,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一切欣欣向荣的历史景象,说明经济的繁荣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设计意图: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通过实物史料、图片史料和诗歌史料的呈现,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图像证史”和“诗史互证”的基本方法,用不同的方式体现盛唐经济的繁荣,也为接下来探讨唐代的民族关系做进一步的铺垫。
(3)民族关系发展: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社会风气。
教师过渡:这样繁荣的时代与开放的社会风气有关,而社会风气开放也影响到了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多媒体呈现材料: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正如父母。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教师提问: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一段话,反映了他怎样的民族观念?
预设答案:华夷一体,对各民族一视同仁。
教师点拨:在唐太宗之前,统治者们对于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普遍较为歧视,但是唐太宗打破了这种观念,“朕独爱之如一”反映了他“华夷一体”的民族观,这也为后来唐代开明的民族政策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请同学们回顾初中所学知识,面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唐代统治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进行管理?
多媒体呈现唐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示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预设答案:战争、和亲、会盟、册封、设立机构等。
教师点拨:由于东突厥在隋唐期间经常侵扰中原地区,唐太宗即位后大举反击,东突厥灭亡。我们来一起朗读王昌龄这首耳熟能详的《出塞》——
(学生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教师讲解:通过王昌龄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出士兵们必胜的决心,也可以看出当时唐朝对东突厥采取的统治措施是——(学生:战争)。而东突厥灭亡之后,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意思就是“共同的领袖”。
多媒体呈现材料:
突厥“酋豪首领至者,皆拜将军,布列朝廷”。
——(唐)杜佑《通典·边防典》
教师引导:通过材料可以看出,这时东突厥的将领都归附唐朝。战争手段使唐朝解决了边防隐患,也侧面凸显出唐朝军事实力的强盛和民族政策的精准。唐高宗即位后,唐朝再次联合回纥灭掉西突厥,此时在今新疆地区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多媒体呈现历史地图,教师引导学生找到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这说明这一时期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手段?(学生:设置机构)
那唐朝对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西藏地区)又采用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呢?(预设答案:和亲)
我们看一下阎立本的《步辇图》,图中介绍的是唐朝统治者接见吐蕃使者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通过阎立本的《步辇图》可以看出,当时唐朝与吐蕃之间采取的是和亲政策。
学生讲述:相传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布达拉宫。除了文成公主与吐蕃和亲,还有金城公主也嫁入吐蕃。后来唐穆宗时期修建唐蕃会盟碑,说明除了和亲之外还与吐蕃进行了会盟。
多媒体呈现文字材料和“唐蕃会盟碑”图片(图略):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上书
教师过渡:唐朝统治者和吐蕃王室成为一家人,促进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回纥在此后归附唐朝进行南移,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加强了与回纥的友好关系。同时,东北的靺鞨族部落也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渤海郡王。对于这两个民族,统治者采用的民族政策是——(学生:册封)。
教师总结:唐朝统治者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民族政策,大家回忆一下前面所讲的知识,完成这个连连看的小游戏。
①突厥 从战争到设置机构
②吐蕃 会盟、和亲
③回纥 册封
④靺鞨 册封
设计意图:唐代的民族政策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反映了盛唐时期繁荣的时代背景下统治者开明的民族观,以及随之形成的开放的社会风气。读懂唐代的民族政策,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表现。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知识,借助典型事例来分析对不同地区采取的不同手段,说明民族政策的开明性;进而通过游戏的方式巩固知识,感受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新成就。
教师总结、引导: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通过不同的统治手段,进一步推动了民族之间的交融。也正是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唐代呈现出更加开放的社会风气。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上的弈棋仕女图和唐代马球图,大家会发现什么?
预设答案:主人公皆为女性;胡风汉韵交织,呈现出刚健奔放的时代风貌。
教师点拨:弈棋仕女图反映了唐代贵族妇女的闲逸生活情致;而妇女打马球是当时汉人胡风的表现,充分展现出了女性的刚健之美。从中我们能够看出,唐代女性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她们自强不息,高昂进取,刚健洒脱,呈现出与其他朝代不同的、独具博大豪迈气质的开放之风。反过来,也正是这种博大豪迈的开放之风,引领着唐代的社会不断走向繁荣,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盛唐气象。因此我们说:开放的时代更繁荣,繁荣的时代更开放。
设计意图:通过两幅具有典型意义的图片,引导学生从民族政策看时代风貌,深入理解繁荣与开放的关系,引出本节课的“课魂”,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基础推动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基础。
教师呈现材料、提出问题:
隋唐帝国在其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表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不仅达到中国历史上的新高峰,就世界范围来看也称得上最富庶、最文明的国度。
——张帆《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隋唐时期兴盛的原因有哪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教师指导点拨)
预设答案:①国家统一所创造的安定环境;②统治者的励精图治;③民族政策的开放包容;④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一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理解盛唐时期社会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其背后的历史原因。通过之前所学内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分析历史问题,在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上做到全面、深刻而富有历史感。同时这一问题的提出,也便于与接下来“繁荣与开放的终结”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好地总结王朝盛衰的历史规律,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经验教训。
3.繁荣与开放的终结期——唐末五代十国
教师过渡:历史发展的进程绝非一帆风顺的,平静的表面背后往往隐藏着汹涌的暗流。即便是空前繁荣与开放的隋唐盛世,也有一些不为人所察觉的危机。我们通过一组材料来看看这些危机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思考过渡到唐朝由盛转衰背后的原因,引导学生继续进行历史解释,为后续总结王朝盛衰规律做铺垫。
教师呈现材料、提出问题:
材料一 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大抵用物之数,常过其所入。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食货志》
材料二 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唐代宦官之祸》
材料三(唐)文宗说:“去河北贼(河北三镇)非难,去此朋党实难。”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预设答案:统治者的荒淫无度,宦官势力庞大,朋党之争。
教师点拨:统治者的骄奢荒淫,宦官势力庞大再加上朋党之争,使得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多媒体呈现: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后来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节度使权力扩大,安史之乱爆发。而安史之乱过后,唐朝连续增设节度使管辖地方,这又导致出现了——(学生:藩镇割据的局面)。
多媒体呈现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示意图,辅以两则史料:
材料一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兵志》
材料二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平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李怀仙传》
教师提问: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藩镇割据的特点。
预设答案: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将节度使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经济上拥有财权,不向朝廷交赋税。
教师总结:在材料一中,“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说明藩镇节度使的管辖范围越来越广,势力越来越大;而且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职位出现了世袭。在材料二中,藩镇节度使不仅不听从朝廷的安排,连赋税也不上交给朝廷,基本上自行掌握。藩镇割据的出现反映的是这一时期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十分严重(多媒体呈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设计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和问题分析能力,从历史的角度将视角进一步下移,使得历史解释更加富有层次感。
教师引导:另外同学们都很熟悉,唐末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说明这时阶级矛盾尖锐(多媒体呈现:阶级矛盾)。
教师总结: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影响下,唐朝走向了灭亡。907年,节度使朱温灭唐称帝,建立了后梁政权,从此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到了五代十国后期,后周柴世荣顺应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又为后来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五代十国的历史非本课重点,学生对其了解不多。但如不提及这段历史,就不能很好地理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如何影响后世,也无法开始对下一单元“唐宋变革”等问题的探讨。因此拟作简化处理,并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五代十国的历史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