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教学反思

八、教学反思

首先在本课的内容设计上,教材的解读不充分,重点的主次没有把握住,讲课应主次分明,不应面面俱到。再次在备课的材料使用上和解读教材的材料时还应更多元、严谨一些:如在科举制部分,对于史料阅读的材料应再加斟酌;设计上仅以唐代诗人孟郊一人为例贯穿,而强调科举制走向公平时,应搜集具体的史料数据证实选官范围向庶族靠拢等问题。最后在初高中相关内容的衔接方面,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在整课的比赛进行过程中,应该设计更多环节调动学生积极性,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提出问题和填表格。

点评意见:

整体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观点正确。

基于对课标、教材与学情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难点,方向正确,表述亦准确科学,惜教学目标太多,教学聚焦不足,直接导致教学内容的取舍力度不足。

以提炼后的“走向公平的选官制度、走向成熟的中央官制、走向简化的赋税制度”三个板块,脉络清晰,形成一定的逻辑结构,惜板书设计过于简单,只有条目而缺乏必要的知识点支撑,学生恐难以更有效地理解与掌握。

本课选用了十则文字材料,另有不少于7张示意图和表格,数量偏多;引入材料难度适当,运用也有针对性,较为妥当。

本教学设计较为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活动形式多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习的效果。

点评人:正高职特级教师 戴嘉平

点评意见: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应用教材的学习聚焦作为处理主要内容的纲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课的核心观点;引入相应史料,自我绘制或借用他人绘制的表格、图示,从与隋唐以前相应制度较为细致地比较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学科意识与能力;图文并茂的版式安排,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等。

导入以唐代孟郊《登科后》开场,因学生较为熟悉易于接受而入课,也能与本课主要内容相联系,既能激趣又能节时;紧扣教材内容,结合相应补充的史料让学生阅读、思考,学生至少能够被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课堂作业将应试与即时巩固所学、反馈所学结合,这是有效教学的一种要求等。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未能充分地凸显本单元主题民族交融与大一统,有个关键之处的表达欠准确(“环节1”中的“隋唐之盛……还盛在该时期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其中“还盛在”欠妥,也与“环节6”引用的曹大为、赵世瑜“……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制度……这是隋唐国家鼎盛的重要原因之一”的结论相悖)。

点评人:正高职特级教师 李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