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2:新课讲授

环节2:新课讲授

1.政权更迭

教师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间轴,并让学生进行填空,指出对应的朝代。学生填空后,结合地图分别总结各个朝代的更迭,先是三国鼎立,随后西晋实现短暂统一,接着又是南北方的对峙,首先为东晋十六国的对峙,随后是南北朝的对峙。直到隋朝于581年取代北周,在589年灭掉南方的陈朝,重新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在梳理完朝代更迭的历史后,引导学生观察时间轴,并讨论它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有何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三国和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地图,分析地图并进行补充和总结。在学习完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补充魏晋中原大族郡望分布图以及有关士族的史料,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除了要注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点,还需要注意这一时期的士族在政治上的重要地位,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材料,并讨论它有哪些特点。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的课中已经学到,自东汉末年以来,封建军阀割据严重,它们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大政权,也就是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随后,司马氏代魏称帝,建立西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建立之后的西晋,内部矛盾重重,导致了八王之乱的爆发;而这一时期,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他们受到压迫,造成了民族矛盾,西晋最终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了长期的南北对峙时期,首先是东晋十六国的对峙,随后是南北朝的对峙。

在南方,首先是出现了偏安政权:东晋;随后是先后出现了四个王朝:宋、齐、梁、陈,他们在历史上被称为“南朝”。

与此同时,北方在西晋后,首先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多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十六国”,随后前秦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但它在发动淝水之战后,政权土崩瓦解,北方又再次分裂。直到后来北魏崛起,再次统一北方,后来,北魏又被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它们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取代,后随着北周的崛起,又灭掉了北齐,历史上将这几个王朝统称为“北朝”。直到隋朝于581年取代北周,在589年灭掉南方的陈朝,重新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同学们,在学习完朝代更迭的基本史实后,现在请你们来仔细观察政权更迭的时间轴,并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它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有何特点。

从政权更迭时间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政治特点为:①国家处于大分裂时期,从时间轴上所展示的政权更迭频繁可以体现出来。②这一时期的国家分裂呈现出了南北对峙的特点,这与此前中国处于东西对立的政治格局,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特点。③虽然这一时期处于大分裂的状态,但是分裂中也蕴含了统一的因素,包含着局部的统一。比如西晋、前秦和北魏都曾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同学们,除了要注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点外,我们还需要注意这一时期的士族在政治上的重要地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及材料,讨论它有哪些特点。

特点:①士族在三国西晋时期形成,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享有特权,垄断文化;②在东晋时期出现了门阀政治,门阀士族达到了顶峰。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的门阀家族,先后有四个家族(琅琊王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和太原王氏)掌权,掌握着东晋的政权。③在南朝,先后出现了低级士族建立的政权,自此,皇权振兴,门阀士族衰落。但尽管士族衰落,他们在政治上的势力仍然强大。通过相关史料便可体现出来。

设计意图:①教师通过采用时间轴的方式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迭,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朝代演变的顺序,方便学生对朝代的记忆和理解;②采用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③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和时间轴,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通过拓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点的内容,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全面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通过补充东晋士族的知识,加深学生对东晋士族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东晋时期的政治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北方·民族融合

教师首先通过提问学生,进行新主题学习的过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国家大分裂的局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民族矛盾突出。随后向学生提问为何民族矛盾会如此突出?学生回顾上一主题所学的内容,并思考民族矛盾突出的原因。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从东汉末年,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与中原地区相比,相对落后,造成了民族隔阂和民族矛盾,如前所述,西晋灭亡的原因就与民族矛盾激化有关。

随后向学生提问:自西晋灭亡后,内迁的五胡建立了多个政权,他们为了解决民族矛盾,采取了多种措施,具体有哪些?随后展示两则史料,并引导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并请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并补充五胡学汉制的内容;随后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及其影响。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其作用,教师补充史料及其地图,引导学生根据材料来解释对应的措施及其原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突破重难点。

同学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国家大分裂的局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民族矛盾突出。为何在这一时期民族矛盾会如此突出?

原因:从东汉末年,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与中原地区相比相对落后,造成了民族隔阂和民族矛盾。如前所述,西晋灭亡的原因就与民族矛盾激化有关。

自西晋灭亡后,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建立了多个政权,他们为了解决民族矛盾,采取了多种措施,如材料所说的后赵皇帝石勒就曾学习中原的选举、举孝廉,重视文化教育,崇儒等。北方少数民族虽然学习了中原的典章制度和文化,使得原有的民族布局被打破,各族之间的民族差异在慢慢变小,但是由于长期的混乱,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这说明北方少数民族并没有解决民族矛盾。

那应该如何解决民族矛盾呢?

在当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解决:第一是战争的手段,最典型的便是前秦的苻坚在统一北方后,向东晋发动了统一的战争。双方在383年展开了淝水之战,最终前秦战败,其政权土崩瓦解,曾经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再次加剧,北方再度陷入了分裂和混战的状态。这说明,通过战争的手段是无法真正解决民族矛盾的。不久之后,北魏崛起,统一了北方,但统一后的北魏包含了不同的民族,他们之间的差异大,民族隔阂大,民族矛盾仍然存在,这无疑影响到了北魏的统治。面对这些民族矛盾,北魏孝文帝最终采取了改革的方式来解决民族矛盾。

(1)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呢?根据材料:“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治,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由此可以得知孝文帝将都城迁往洛阳的原因:①旧都平城,在今天的山西大同,属于农业区和游牧地区的交界地带,地理位置偏远,发展落后,不利于北魏推行改革,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②洛阳是当时的汉文化中心,有利于推行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2)在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又采取了多项汉化措施:①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②以汉代服饰取代鲜卑服饰,在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③改鲜卑姓为汉姓,将皇族拓跋氏改姓元;④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简言之便是移风易俗。

同学们,北魏孝文帝通过实行以上的措施,给北魏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有哪些呢?我们可以根据三则材料来总结。

材料一: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洛阳伽蓝记》

从材料一中的“荒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可以得知,迁都后的洛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材料二:(北魏)南迁,革夷从夏(注:即孝文帝改革)。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刘知几

从材料二的“华壤边民、虏汉相杂”可以得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缓解了民族矛盾。

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从材料三中“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可以得知,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振兴了皇权,为隋唐的统一和强盛奠定了基础。

同学们,孝文帝改革给北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是否还带来了一些问题呢?同学们可以根据陈寅恪先生的材料,来共同讨论分析孝文帝改革存在的问题。

中央政权所在之地洛阳汉化愈深,则边塞六镇胡化民族对于汉化之反动则愈甚,卒酿成六镇之叛乱。

——陈寅恪

从材料可以得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从短期来看,激化了北魏内部的矛盾,导致它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但北魏孝文帝改革带来的民族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设计意图:①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北方·民族融合”历史的学习,更好地衔接第一板块和第二板块的内容;②拓展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料,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后学习中原制度的历史;③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料,加深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的理解,提高学生史料史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突破重难点;④补充陈寅恪先生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孝文帝改革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

3.南方·江南开发

在进行第三板块的学习前,教师先进行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同时,南方经济也出现了新的局面,表现为江南地区的开发。随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学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并回答后,教师对原因进行总结,随后教师补充文字和图片材料,引导学生根据材料思考并讨论,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有哪些?学生根据材料回答后,进行补充和总结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表现,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方面。在总结完江南开发的表现后,再提问学生:江南经济的开发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①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隋朝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②促进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同学们,以上便是第二板块“北方·民族融合”的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同时,南方经济也出现了新的局面,表现为江南地区的开发。请同学们思考下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原因:①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②江南地区与北方相比,战乱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利于开发;③南方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政策,比如刘宋皇帝刘裕就曾采取了很多发展农业的措施,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开发;④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雨量充沛,适宜发展农业。

同学们,江南地区的开发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根据文字和图片材料思考并讨论,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表现为三大方面: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有了明显进步;商业:长江得到利用和开发,带动了沿岸重要都市的发展,商业贸易得到发展。

同学们,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给江南带来了重大的影响:①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隋朝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②促进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设计意图:①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联系知识的能力,并扩充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的理解。②教师通过补充展示图片和文字材料,提高学生图文结合和分析史料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江南经济开发的理解,提高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③教师通过总结江南地区经济开发为隋朝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以及促进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的作用,从而更好地联系下一课的学习,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

4.时代特点

在学习完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后,提问并让学生讨论: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历史时代有哪些特点?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南方大开发、文化大繁荣。并对其进行解析。

同学们,学完了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历史,这一历史时代呈现了哪些特点?

①国家大分裂:虽然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政治动荡不安,是属于国家的大分裂时期。但分裂之中又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一时期出现了局部的统一,先是西晋和前秦,随后北魏又统一了北方,而这些局部统一,最终又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

②民族大融合:这一时期也是民族的大融合时期。虽然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带来了民族矛盾,但同时也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不断交流与交往。尤其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则大大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为后来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③南方大开发:东晋以来,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开发,为隋朝统一全国奠定了经济基础。

④文化大繁荣:这一时期,虽然政治动荡、政权更迭频繁,但却带来了各民族之间的不断交流与融合,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历史时代的特点,升华本节课的内容,凸显教学主旨,增强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

环节三:课堂小结

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政权更迭

1.三国鼎立

西晋短暂统一

二、北方·民族融合

三、南方·江南开发

四、时代特点

1.国家大分裂

2.民族大融合

3.南方在开发

4.文化大繁荣

设计意图:以知识框架的形式进行课堂小结,精简展示课文主要内容,板块清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知识的脉络,提高总结教材内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