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教学反思

八、教学反思

本次由中小学(中职)历史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办,海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以落实教育部“立德树人”的要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化课程改革,落实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为主题的首届统编历史教材“精彩一课”全国教学大赛暨历史教材研究高端论坛已落下帷幕。此次比赛为尚未走上教师岗位的大三师范生搭建了一个锻炼自己、展示风采的平台,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为师范生的进一步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下面我就本次赛课内容——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做赛后教学反思。

据新课程标准,本单元需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又本课三个子目的“学习聚焦”部分分别为:隋朝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唐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黄巢起义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出现。从历史长河来看,隋唐时期是一个“合”的时期,它们在经济、政治内驱力、民族向心力的促进下体现了区域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趋势;从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出发,本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体现了开放、理解、包容的民族政策,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时期;本课主要叙述隋唐两个朝代的发展的史实,隋朝的粮仓、大运河与东都洛阳,唐朝的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两个朝代统治者皆采取了一系列促使经济发展,国家繁荣。同时,开明的民族政策也促成了唐的繁荣。但繁荣的背后蕴含着危机,最终导致了分裂乱象,隋朝遭遇农民起义而亡,而后的唐朝爆发安史之乱由盛转衰,黄巢起义后唐朝灭亡,中国历史又进入分裂时期——五代十国,五代十国的割据兼并中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故我将本课重点设置为:唐朝的盛世与民族交融。难点设置为:唐朝开放、理解、包容的民族政策的表现以及其对唐朝盛世发展的影响。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分析文字、图片史料,培养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的能力,学习隋唐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交融的盛世局面,了解其对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古诗的解读,明白文学艺术作品折射当时社会风貌的价值,通过关注史料的出处与作者,培养历史学习的严谨性;透过隋唐的兴亡与五代十国的乱象中蕴含的统一曙光,理解经济、政治内驱力和民族向心力下蕴含着区域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趋势,树立唯物史观。

(3)通过对唐朝开放、理解、包容的民族政策的讨论学习,形成“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主动维护民族统一,国家和平。

在第一子目“隋朝兴亡”部分,我以“杨广是炀帝还是明帝”这一问题贯穿。在导入部分以李渊与杨侑对杨广的不同评价入手。首先对于隋炀帝学生应该是熟悉的,并且对其的认知多是暴君。基于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历史真相的目的,我出示两则冲突的史料以期学生关注评价者对立的政治立场,从而告诉学生不同的政治立场会带来不同的评价角度,也就解释了对于杨广的评价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接着抛出问题,从学生的知识掌握来看,杨广是炀帝还是明帝?进入第一子目的学习。运用地图,承上启下,以隋朝的统一过渡到隋朝“盛极一时”的学习。对于“盛极一时”,我主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本第32页第一子目下第二段的内容,从粮仓、大运河、东都洛阳了解隋朝的强盛。因此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学习基础,故我多让学生自主回答,并借助一手史料(回洛仓刻铭砖),挖掘刻铭砖内容,由仓窖储备量之多看隋朝的积储丰富,又从刻铭砖记载的粮食主要来源地引到大运河的学习,再让学生观察地图发现大运河中心导入对东都洛阳的学习。其中东都洛阳之盛运用的是课本第37页问题探究部分的史料的前半部分,一是出于用足课本材料的考虑(《中外历史纲要》的特点——材料丰富,内容充实),二是出于用透课本材料的考虑(本段材料的后半段可用于探究隋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到此学习了隋朝的强盛,继而追问学生:粮仓是谁修的,大运河是谁挖的,东都洛阳是谁建的?——隋朝的百姓。从而运用隋炀帝在位期间民役征调表以及第37页史料后半段体现隋朝百姓生活之苦,与隋朝的强盛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凸显隋朝国富民苦的矛盾。此处再回到导入的问题:杨广是炀帝还是明帝呢?留到学生课后进行讨论。此处主要强调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要求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以期帮助学生更好进行考试,更好地面对社会上的人物评价甚至是某一事件的评价。

本子目的处理多聚焦于隋炀帝,隋朝的兴盛也包括隋文帝的励精图治,为了“炀帝明帝”这一问题的处理而省略了隋文帝。但隋文帝的省略会给学生造成误解,给学生以隋朝的盛世是隋炀帝一手建成的这一误解。并且,对于隋朝的“影响深远”也未很好的体现,也就是第二子目唐朝盛世的纵横联系没有很好处理的问题。

第二子目为“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我把重点放在唐朝的强盛与民族交融的关系上。过渡部分以隋末的地图简述隋末农民起义的乱象,又以陈寅恪对李唐一族兴起的论断进入“周边看唐——盛世”的学习。因为初中对于唐朝的盛世发展有3课的详细描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3、4课),《中外历史纲要》(上)在第二单元第7、8课又对唐朝的制度、文化有详细的讲解,因此对于唐朝的兴起我仅让学生阅读课本第二子目下前两段的内容,使用时间轴与讲解概括其由“安定的治世向繁荣的盛世的转变”。另外,引导学生关注文史相通,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借由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忆昔二首》片段佐证唐朝的繁荣。由诗歌所体现的粮食产量高引入农业生产工具水平的提高,从而关注第33页历史纵横部分曲辕犁。又从曲辕犁壁画的出土地区,引导学生发现唐朝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南北交流。

盛世的出现,除了有作为的君主还需要贤能的臣子。我以唐朝多个身居高位的少数民族官员这一独特现象转入唐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态度的学习。从唐太宗的言论体现唐朝统治的开放与包容,又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33至35页第二子目下剩下的内容,请一位学生就课件上的地图归纳唐朝对书上提到的“回纥、靺鞨、突厥、吐蕃”四个少数民族的措施,又介绍羁縻府州制,以期学生能够理解唐朝的开放与包容促进唐朝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与强盛。随后又关注课本第33页最后一段提到的“天可汗”,又以吐蕃赞为例(此处点明吐蕃赞作为一首赞歌必然有其夸张之处,有失客观性),与这些措施互证,强调唐的开放与包容造福了周边民族,为周边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力与生产工具。

唐的开放与包容造福了周边民族,那么对于唐本身又有何意味呢?接下去是为“唐看周边——交融”的内容。此处创设情境,插入盛唐乐坊演奏的《女子十二乐坊》做背景音乐,带领学生来一场穿越,一同来到盛世大唐,来到商品经济最为发达地区之一——西市。采取谈话法,与学生一同讨论在食店、胡姬酒肆、衣肆中可以接触到的东西,以《旧唐书》内容作结,感受唐朝的开放与包容为自身的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促进盛世的进一步发展。

本子目的最后将隋末地图与唐初地图对比,体现唐朝疆域的变化,又回到陈寅恪先生的论断,总结唐朝的开放与包容造福了周边民族,又为自身的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创造了其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

但在本子目的处理中仍有许多不足。首先,本子目希望通过唐看周边体现唐朝的强盛。但体现唐的强盛所用到的杜甫的诗句不具有代表性。他是唐人,是局中人;又因为其写本诗时正经历安史之乱,对盛世大唐有强烈的眷恋,因此诗歌有很强的主观情感,不具有代表性。其次,对于以周边民族衬托唐的强盛并没有很好的体现,比如书上的职贡图,仍然未能充分挖掘课本,完成教学目标。再次,在唐朝,在民族交融中,周边民族同样也在发展,而不仅仅作为唐的统治的边缘对象,部分少数民族在今天作为中华民族中的一份子为国家和平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回纥——维吾尔族),我并未强调(即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深入理解),这是很大的遗憾。最后,对于唐“盛世”的反思不到位。在盛唐部分的着墨不够,盛世没有进行纵横对比,也没有对“盛世怎么来的”的思考,并且对于唐朝的开放与包容为唐朝带来了什么的学习理解过于肤浅,停留于文化生活层面。

最后一个子目相对不是重难点,因在比赛过程中时间处理不够得当,最后一子目几乎没有时间讲解。最后一子目主要从诸侯弱唐和诸侯维唐入手,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历史,并对接高考。用时间轴梳理中晚唐发生的变故,思考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借用表格与地图的数据分析原因。又思考面对实力强大的藩镇遍布的情况,唐朝的统治何以苟延残喘百余年。从而展示2018年高考出现的四种类型藩镇,引导学生得出这一时期与其说藩镇割据不如说藩镇林立,以尹源的一句话总结这一时期的诸侯弱唐却也强唐。后借由五代十国开国君主于唐朝时期的官职理解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后简略提到五代十国后期的周世宗改革,体现分裂割据中暗含的统一趋势。最后以时间轴形式归纳本节课的王朝更替与统一发展。提问个别学生,引导学生根据时间轴曲线图梳理本节课内容,强调历史发展的区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趋向。

最后这一子目因时间缘故,几乎没有呈现出来,又加之自己在唐朝的由盛转衰部分的思考不到位,使得唐朝“由盛转衰”十分唐突。本子目我意图强调藩镇在弱唐的同时也维持了唐朝的统治,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但是对于唐朝末期的超级藩镇的出现,即既然诸侯维唐,为何唐朝还会爆发农民起义,还会灭亡并没有交代,因而逻辑上会解释不通,学生可能会知其一而不知其全貌。最后总结部分缺乏“余味”,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发散,没有进行一定的能力提升训练。

总体来看,这次模拟教学,大致做到了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也能有自然大方的教态,尽力体现出了一定的教师感。但在发声上缺乏张力,语言缺乏感染力。此外,纵观本次教学设计,提出的问题也多为平行问题,较为简单,缺乏梯度,没有做到层层递进,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这些都是我在未来需要不断改进的问题。

我始终认为历史教育不应该仅仅在于消除偏见,还应该孕育热情。故我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如客观评价隋炀帝、安史之乱的藩镇割据与藩镇林立之外,还带领学生探寻文献的出处、作者等,培养学生探寻历史真相的热情,告诉学生历史的复杂性。本次比赛很大程度拓宽了自己的视阈和眼界,拓宽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在与前辈、同辈的交流中,加深了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学要合一,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作为尚未有一线教学经验的,处于象牙塔里的理想化的我们来说,这句话是值得反复琢磨的。本节课,以及所有讲过的课,都值得反复雕琢,在一次次修改中完善设计的逻辑与准确性,成为一名合格的一线教师,依旧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