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教学反思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开篇,是学生了解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一课。因本课学习内容从元谋人一直讲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想上好本节课并不容易,一方面是学生的认知与高中的知识水平有所差异;另一方面是因为本节课所包含的知识较现在比较久远,学生了解的就比较少,因此课堂上解释起来比较吃力。

在中华文明起源部分,要注意使用地图,尤其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培养学生时空观的同时,更好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特征。夏商周早期国家发展情况应删繁就简,引导学生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在课程结构设计上,应准确立足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准求把握课程立意,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前期准备时,我就常常犯脱离课标进行教学设计的错误,致使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也存在着许多缺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课程内容上对第一课的教学内容有明确的表述——“通过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而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并没有体现利用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来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环节,而是单纯地利用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存来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并且,在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探究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中,我没有从早期国家这一整体层面来进行思考探究,而是简单、片面地从某一朝代(国家)的史实出发,得出探究结果。

我会充分吸取本次授课的经验教训,杜绝此类错误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发生。

点评意见:

本教学设计着眼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观点合理。

基于对课标、教材与学情的研究,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的确定都较为准确,教学内容的取舍与整合较为合理,语言的表述准确科学。

本教学设计的教学逻辑结构基于教材,比较清晰。

入选本教学设计的材料类型多样,但数量偏多,难度偏大,考虑到这是高一年级第一课,担心解读与理解会发生困难。

本教学设计的主要缺陷已在设计者的反思中有所认识,而其教学板书恰好是教学设计缺陷的集中暴露点:对课程标准研究不够,对文明的特征和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体现不够。

点评人:正高职特级教师 戴嘉平

点评意见: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紧扣着课标题,通过具体史料、图片、图表,清晰地展示了本课的主题内容;根据具体文字、图片等材料,相应地概括出其历史特点、特征或对历史的认识;图文并茂的版面构成活泼,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课堂小结用苏秉琦关于中华文明的评语作为结语,既是点睛之笔,又能照应家国情怀的立意等。

能够变现自己规定的教学资源与方法要求,导入所用之图能够将学生带入本课历史的特定情境之中;比较方法的大量使用,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形成,因为比较是历史学的基本方法;从其创设的情境及其设问可以想见,此案用于真实的课堂,学生活动还是较为充分且质量较高等。

文字顺畅、准确。

若能对周公所创的分封制、宗法制及其“敬天保民”思想等内容与不曾中断的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随其内容,简要点明,将使本案更加亮眼。

本案标题欠规范。

点评人:正高职特级教师 李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