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堂展开

(二)课堂展开

[讲述]:我们首先来看简历上说第五琦是以明经科入仕,也就是凭借着在科举考试中的优秀表现进入了仕途。但是在以前,像第五琦这样的无父无母、没有背景的寒门子弟是很难进入官场的。此话怎讲?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科举制之前的选官制度。

[PPT展示]:

[讲述]:我们首先看到西周时期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度,是靠血缘关系为纽带来维系的。什么意思呢?拿一句俗语来比喻就是“龙生龙,凤生凤”,一辈一辈往下传,贵族生下来的孩子还是贵族,而平民的孩子还是平民,阶层之间是比较僵化的,平民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贵族。发展到了战国时代,许多国家实行了军功爵制,尤其是秦国,鼓励老百姓在战场上英勇奋战,杀敌多的人可以封官,在战场上斩敌首一枚爵升一级,所以后来人们就把脑袋称为首级。秦国实行军功爵制以后,士兵们打仗非常勇猛,被称为虎狼之师,秦凭借着强大的秦军取得了天下,但却二世而亡国。汉朝统治者对秦朝实行的制度进行了反思,发现依靠军功爵制能打天下却不能治天下,治理天下需要依靠文人。对于文人的选拔需要有一套制度来保障,于是汉朝就实行了地方选举的制度——察举制。地方官员到当地进行察选,然后再将人才向上层进行举荐。察举所考察的主要内容是秀才和孝廉,秀才考察的主要是一个人的真才实学,难以弄虚作假;但孝廉就不一样了,孝廉是指一个人的孝顺和廉洁,德行没有一个具体的衡量标准,官员难以判定,所以要依靠乡里人的对被选拔对象的评议来进行甄选。这就给了地方的世家大族钻空子的机会。察举制推举上来的人才基本上都是世家大族的子弟,所以虽然世袭制已经废除但仍然出现了“四世三公”的现象。东汉以后,社会动荡,没有乡民评议政治了,察举制就失去了社会基础。九品中正制就在此时出现,成为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你们从这段文字中提取到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梳理历代的选官制度的变化,帮助同学们巩固已学,同时在纵向的视角下导入新知识。

[PPT展示]:

材料一:九品之制,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兵兴,衣冠士族多离本土,欲征源流,虑难委悉,魏氏革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取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傥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矣。是以吏部不能审定覈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谓免乖失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所以刘毅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士。”

——杜佑《通典》

[引导学生得出]:九品中正制创立时间在曹魏等(结合材料,合理即可)。

[讲述]:没错,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看这两则材料。材料一中说“九品之制,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兵兴,衣冠士族多离本土,欲征源流,虑难委悉”,这句话不仅帮我们确立了九品中正制创立的时间,也就是建安中,曹操把持着政权的时期,也告诉我们建立九品中正制的原因。就是老师前面说的,社会动荡,人丁流散察举制所依靠的乡里清议不能继续维持,为了解决东汉末期察举的流弊建立了九品中正制。除此之外,我们从材料中还能提取到哪些信息?“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取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这说明九品中正制具体操作的措施是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等级,朝廷以此授官,但是这样的评定方法就会产生许多可以钻空子的地方,后期沦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被世家大族所垄断了。“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傥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矣。”我们可以看到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其评价标准重视家世道德才能;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重视家世。与之前的察举制相比,九品中正制派中央官进行评判人才,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中央集权。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帮助学生对九品中正制进行了解,锻炼其阅读史料的能力。

[PPT展示]:

[讲述]:隋统一以后需要更多的人才来帮助它更好地统治,以及削弱门阀政治来加强中央集权。所以我们看到在隋初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创设了以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隋文帝初创时,只设置了秀才和明经科,秀才要考策论还有加试各体的文章,但是当时设立的秀才科考试太难了,每次录取的人都很少,所以到隋炀帝时期又增加了进士科放宽了考试的标准。

唐代沿用了隋代的科举之法,到了唐太宗的时候,增加了许多专门的考试科目,比如说法律书法,这些科目录取的人有限而且很难进入政界,加上原有的秀才科难度太高几乎是废除的状态,真正用来选拔人才的科目就是明经科和进士科。而到武则天统治时期,她反对原来的贵族政治,更加大力发展科举,新增了武举的科目。她非常看重进士科,为了表示对选拔人才的重视,亲自策问举人,开创了殿试的先例。玄宗时期的名相姚崇、宋璟等都是这个时期选拔的。唐玄宗时期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设问]:科举考试的发展与健全是历史的进步。我们一起来看一则材料,思考科举制对当时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板书:选官制度:用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PPT展示]:

材料一: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形成重学风气,加强中央集权等(结合材料,合理即可)。

[讲述]:很好,同学们都很好地结合了材料。我们看到材料中说“白衣公卿”其实就是指在当时出身贫寒的人也能进入官场,就像我们今天认识的人物第五琦。说明了选官制度从重视家世发展为重视才学,使出身中下层的读书人参与政权。这会带来哪些好处?刚刚这位同学已经结合材料说出来了,扩大了统治基础。同时我们看如果一个人位高权重,但他没有考取过进士,也不为美,他依然感到很遗憾。说明当时整个社会的向学风气。而一个人究竟能不能通过考试、能不能当官,这个是由中央来决定的,而不是靠地方推荐,所以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这里有两句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明经科主要考察对儒家经典的记忆、背诵,我们说难度比较低,所以比较容易考取,像第五琦在15岁就考取了明经科,而进士科主要考察对时政事务的理解、策论,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经验,难度比较高,50几岁考取都算年轻的。所以孟郊才会在考取进士之后,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句,我们足以想见他当时激动的心情。但这也说明科举制带来另外一个问题,读书人为了获得功名基本把自己大半辈子经历都用在科举考试上了,导致有才能的人都是白发苍苍了。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的分析梳理,使学生理解科举制的作用。

[PPT展示]:

[设问]:现在我们再一次看到这张表格,通过刚刚对九品中正制以及科举制的学习,我们得到一张完整的中国选拔人才的制度的变化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表格,从选拔标准、选拔方式、选拔原则几个角度进行思考,谈一谈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板书:官员的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选拔标准从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从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变为考试,选拔原则越来越制度化等(合理即可)。

[讲述]:这位同学根据老师提供的思考方向准确地抓住了选官方式的演变趋势。从选拔标准看,从一句血缘的世卿世禄制发展到依据考试成绩的科举制,体现的就是选拔标准从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变为学识才能。而我们看随着选拔标准的变化,选拔方式也从原来的依据血缘世袭或者依靠门阀获得推荐演变为相对公平的考试形式,以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沿用至今。其中体现的是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这也是为什么像第五琦一样出身贫寒的士子能够步入官场。

[过渡]:那么第五琦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以后,他的仕途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到简介的第二部分。

[PPT展示]:

[讲述]:我们从简历中发现,第五琦曾经担任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吗?平章就是处理的意思,那么这个官职的意思就是和中书门下一起处理事务。中书门下又是什么呢?老师这里先卖个关子,等我们接下来学习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同学们就知道了。

设计意图:再次通过第五琦的简历导入新的学习内容,使第五琦作为主线人物始终贯穿于课堂之中,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本课知识点。

[讲述]:我们知道在秦朝的时候,中央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那三公九卿制是怎么发展成为三省六部制的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秦朝创立了三公九卿,三公分别是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他们分别掌管着行政军事和监察的事务。当中央官制发展到西汉武帝时,为了削弱相权,设立了与外朝相对的中朝。东汉起设立了尚书台,大政方针皆有皇帝掌控,三公被彻底架空。经过魏晋南北朝将尚书台改名为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到了隋唐成为定制,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定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分管不同的事务,尚书省是最高的行政机构,尚书省之下设置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同学们还记不记得第五琦就曾经担任过户部侍郎一职。中书省是最高决策机构。长官在隋朝叫内史而在唐朝叫中书令,副长官叫中书侍郎。凡是正式的诏令都是由中书省起草的。门下省是最高的审议机构,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的地方就将诏令驳回,长官是侍中。那三省之间具体的执行流程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长安城内的基础设施数量不够了,民情反映到皇帝这里,皇帝决定增加基础设施,由中书省负责来草拟这样的一个诏令;中书省起草好的诏令再到门下省审核,门下省计算这增加的基础设施数量不合理,又将诏令返还中书省。然后中书省就要重新起草一份诏令,起草好之后又交给门下省审核,门下省认为这份诏令没有问题了,再交给尚书省执行,然后增加基础设施这样的工作具体就要交给工部的官员。从刚刚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中书省和门下省是决策机构,而尚书省则作为执行机构由其具体的部门执行诏令,三省之间构成了相互分工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为了工作的方便快捷,中央政府就设立了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机构,一切重大的事务都要经过政事堂的讨论和皇帝的批准才能实行。后来在政事堂议政的都是宰相,而政事堂也演变为了中书门下。

[设问]:从刚刚老师的讲述中同学们对三省六部制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再一起看到PPT上的两则材料,请同学们结合所学以及材料,思考三省六部制对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板书:中央官制:将三省制发展为三省六部制)

[PPT展示]:

材料一: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

材料二: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贞观三年(629年),太宗又对群臣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借应论执。”

——晁中辰《中国谏议制度史》

[学生回答]:(合理即可)

[讲述]:材料中“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说到了门下省的审核职能以及中书省和门下省之间相互制约的作用,结合老师刚刚讲述的案例中同学们可以看出三省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同时有彼此制约的功能。三省长官共同在政事堂议事,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我们看到《资治通鉴》中对三省六部制的称赞“鲜有败事”,说明了这样的中央官制实际上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代表着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同时我们也要结合自秦以来中央官制的变化,其内在动因其实是相权与皇权的斗争,从这个角度来看,三省六部制的实施分割了相权,政事堂和中书门下扩大了宰相的范围,实际上是皇权的不断加强而相权不断削弱。

(板书:宰相职权相互分开彼此制约)

[PPT展示]:

[讲述]:同学们,我们再一次看到第五琦的简介,不要漏掉第五琦的一个卓越贡献“创立‘榷盐法’”。安史之乱以后,人们四处逃亡,根据人口分田的均田制无法继续实施,而在均田制基础上确立的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实行,必须要有新的方法来征税。第五琦曾经担任过盐铁史,在这个危急关头,他想出了通过盐铁官营的方法来增加国家收入,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学们知道征收赋税的最大对象是谁么?没错,不是商人而是农民,所以想要改善税收还得看农民。那么面对安史之乱后的百废待兴局面,唐王朝的有识之士们想出了什么方法呢?老师先卖个关子,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及所学先来梳理一下赋税制度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第五琦的简历将本课主要的知识点串联,通过第五琦创立榷盐法的贡献,为下面的赋税制改革提供背景铺垫。

[讲述]:老师看同学们表格已经完成得差不多,那么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在魏晋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是租调制。租就是粮食,调就是绢帛,在魏晋时期是按照户来征收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实行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而成年男子要承担一定的徭役。而赋税制度发展到唐朝前期时,又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首先是规定了赋税的征收对象是21~59岁的成年男子,也就是主要的劳动力,同时规定了可以不服徭役以纳绢或布替代,也就是庸,来保证农民有较为充分的生产时间,为政府的税收提供了保障。而到了天宝年间,由于我们前面所说到的安史之乱,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使均田制无法维系,租庸调制也无法继续。此时宰相杨炎提出两税法,力挽狂澜。我们来看看两税法具体有哪些措施。首先两税法得名于其征收税的时间分为夏、秋两次,弥补了之前赋税制度没有规定时间的缺陷,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板书:赋税制度:废除租庸调制施行两税法)

[讲述]:通过迁移学习法,我们一起来总结历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首先从征收标准上来看,原来是按人丁征收,发展到两税法时期逐渐开始了按照田亩资产征收,可以说是应对了当时因战乱而导致的人口流散的局面。而征收的物品也逐渐从粟、绢帛等实物转换为了货币,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征收的时间也确定为夏、秋两季,使农民能做好准备。原来规定的一定要服的徭役变为可以用纳绢布替代,使农民有更加充裕的时间精力来耕种田地,增加税收。

[过渡]:我们一起来看实行两税法以后的唐王朝有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并思考两税法的利弊有哪些?

[PPT展示]:

材料一: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制度欠缺,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材料二: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 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白居易集》卷2《重赋》

[学生回答]:(合理即可)

[讲述]:我们一起结合材料和所学来分析两税法的利弊。首先结合所学我们知道两税法施行的背景,两税法确实也达到了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的目的,同时因为征收标准逐渐转变为了田亩,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但是我们看到材料中,说到“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政府实行两税法本意也是想减轻农民的负担,但由于贪官污吏从中作梗,地主千方百计地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实际上加重了农民负担,这是两税法的弊端。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的阅读,来得出两税法在实行过程中的利弊,锻炼学生论从史出的史学素养。

(板书:征税的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