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二 新课讲授

环节二 新课讲授

1.新成就之原因

师:同学们,三国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新成就与儒、释、道的发展变迁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这样一个表格来进行梳理:

师:通过之前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在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人们思想上的统治,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措施,儒学在此时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呈现繁盛之势。东汉末年,道教兴起,它吸收了道家的思想精华,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之一。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传入也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师:向学生展示白马寺的图片,并进行讲解:这幅图片展现的是洛阳的白马寺。是东汉初年,汉明帝派遣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请来了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因此汉明帝让这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为纪念白马驮来佛经的功劳,于是在他们居住的地方修建佛寺,命名为白马寺,象征着佛教在中国落地生根。

师:请同学们回忆之前所学,大家能够概括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点吗?

生(预设):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分裂。

师:没错,通过第五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当时的政权更迭频繁,正是因为这种社会的动荡,儒学思想就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了,当时的君权神授、大一统思想已经不再适应国家分裂战乱不休的时代背景,同时三纲五常也无法约束动荡道德沦丧的社会了。

因此这一时期的佛教和道教广为传播,那么同学们看材料一:

材料一: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晋纪总论》

师:可以看出,当时的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这就体现出当时的道教广为传播,但由于道教是本土宗教,因此,主张的是贵儒尊道的思想,而佛教也逐渐盛行,渐趋本土化,吸收了儒道的思想。那么我们说为什么佛教和道教在这一时期会不断兴盛呢?

教师向同学们出示材料二: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受尽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长期的战乱又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这种情况造成了宗教流行的土壤。各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和获得精神安慰,也有意识地提倡。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生:因为战乱使百姓想要寻找精神慰藉。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么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可以说佛道盛行的主要原因是符合人民和统治阶级的寻找精神慰藉需要。但是,佛教的兴盛在当时也带来了一些危害,请同学们看这样两则材料,你能够从中发现佛教带来了哪些危害吗?

材料三: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于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极。

——《魏书·释老志》

材料四: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缜《神灭论》

生:佛门成为避税敛财之地;广修寺庙,耗费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

师:没错,同学们总结得很到位,对于史料的解读非常精确,那么基于佛教带来的种种危害,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都曾下令灭佛,毁寺庙、遣僧侣、收田亩,佛教遭受一定打击,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师:同学们,我们说佛教和道教在这一时期兴盛,是否就意味着儒学在这一时期不占据思想的正统地位了呢?

生:不是。

师:同学们都说不是这样的,没错,那么儒学在这一时期虽然地位有所下降,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为它蕴含了大一统的思想,在政治上对于重新建立一个统一的皇权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同时,儒学在这一时期也吸收了道教和佛教的思想,有了一定的新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方式向同学们展示在这一时期儒学、道教、佛教发展的不同特点,同时出示了一些史料,让同学们从中结合所学解读史料中的内容,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能力。

师:刚刚同学们也提到,在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正因如此,魏晋之际出现的崇尚老庄的玄学思潮。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代表人物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

这是“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玄学的代表人物,而荣启期是春秋时期安贫乐道的代表,他们在思想上有共通之处,因此便一同被雕刻在了专画之上。请同学们解读画作,分析分析“竹林七贤”是什么样的人呢?大家可从穿着、神态、周围环境、物品等方面分析。

生:(预设)“竹林七贤”神态颓废,纵酒清谈,抚琴唱歌,寄情山水,坐姿豪放不羁,饮酒弹琴,有飘逸洒脱之感。

师:(进一步提问)为何他们会表现如此呢?

生:避世的心理。

师:没错,当时现实政治的残酷让人有了逃避现实,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因此,玄学的产生与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如果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去解释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设计意图:魏晋时期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通过对“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儒学和道教相互融合而形成“玄学”,是政治经济在思想领域的变化,使学生明白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概念,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师: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而到了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由于李唐以老子为祖先,因此道教在这一时期最受尊崇,而佛教在武则天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宗派,禅宗由于修行便利,传播比较广泛,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儒学的正统地位再次受到了挑战,由此,韩愈等儒学家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通过这张表格,同学们能够试着总结一下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思想发展有什么样的特点吗?

生:多元共生、有新的变化。

师:没错,同学们总结得都非常到位,那么通过这张表格,我们首先来横向的看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相互吸收交流,互相影响。而从纵向来看,我们看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有所兴盛,虽然也有反佛的现象,佛教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总体呈不断扩展的趋势,而且在每一时期都有新的现象的产生。

设计意图:借助历史表格梳理历史发展脉络,落实时空观念,将细碎的知识进行了整合,以此指导学生掌握梳理历史表格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让学生认识多元文化交融带来了思想的繁荣。

2.新成就之表现

展厅一:悠悠文脉,多彩艺术

(1)文以寄兴。

师:思想的繁荣有利于文化其他领域的发展,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通过一场展览,看一看唐朝出现了哪些新的文化成就。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展厅悠悠文脉,多彩艺术,顾名思义,同学们在这一展厅将看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从魏晋时期开始,文学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价值,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以东晋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诗、骈文、南北朝民歌等多种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到了唐朝,文学出现了又一个高峰,诗歌的创作进入了黄金时代,其中以李白、杜甫代表唐诗的最高成就。

文义寄兴是唐诗的一大特点,唐诗不仅仅只在于辞藻上的华美,更重要的是诗人抒发情感,表达情绪的一种特殊的途径。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来欣赏一些诗歌作品,同学们能够看出这些诗歌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感情呢?是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关呢?

生:进行诗歌的赏析和回答。

师:建安风骨慷慨激昂,交织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哀伤感慨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而田园诗歌以东晋诗人陶渊明为代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其抛却功名利禄之后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舒展。

盛唐诗人李白的诗风洒脱奔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反映出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盛世局面,是盛唐文化的一个代表。

而杜甫的诗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他善于描写当时的历史真实情况,反映出唐代由盛转衰的局面,因此杜甫的诗也有“诗史”之称。自安史之乱之后,杜甫经历了大量大时代的动乱,写下了大量的实录式名篇,反映了当时百姓的疾苦。

因此,我们说,诗歌不仅是文学艺术作品,反映出诗人的个人际遇以及抒发诗人的个人情感,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政治背景与时代特点,具有一定证史价值。如果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就是文学艺术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即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以展览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带领学生理解诗歌的证实价值,提高学生对于文字史料的解读能力。

(2)书以写意。

师:说完了诗歌,我们来看一看当时的书法成就,进入书以写意的展厅。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书体均已完备,其中,王羲之因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向学生展示王羲之的《兰亭序》。设问:同学们能够从中看出什么特点呢?

王羲之《兰亭序》

生:书法飘逸洒脱,自成一家。

师:同学们说得没错,《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显示出魏晋南北朝因思想自由,使得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对审美有了自觉追求。

师:向学生出示《姨母帖》和北魏《杨大眼造像记》。请同学们再来欣赏王羲之的另一幅作品《姨母帖》,将其与北魏的龙门石刻《杨大眼造像记》做对比,结合教材中的叙述,观察图片,归纳魏碑、晋帖的特点。

龙门石刻北魏《杨大眼造像记》(拓本)

王羲之《姨母帖》

生:南朝的晋帖秀美,有飘逸飞扬、自然和谐的柔性美。北朝的魏碑雄健,有苍劲厚重、遒健雄奇的刚性美。

师进一步追问:请同学们来思考,魏碑、晋帖为什么会出现不同风格呢?

生:南朝、北朝的书法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方、北方文化的区别。

师:而到了隋唐时期的书法,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建出新风格,其中以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向学生展示(唐)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唐)柳宗元《金刚经碑》、(唐)张旭《古诗四帖》、(唐)怀素《自叙帖》四幅书法作品。同学们能看出来这四幅唐代的书法作品分别是什么书体吗?

生:前两幅是楷书,后两幅是草书。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对,那么老师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能用儒、释、道三教的感觉来评价这些书法作品吗?

学生进行回答(略)。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对,前两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其端正刚劲,像是儒相临朝,有浩然正气。而张旭的这幅,我们可以看出它洒脱飘逸,如道士仗剑呼风唤雨;怀素的这幅就非常圆润自如,如老僧参禅,有出神入化之感。因此可以看出,唐代书法感应着唐朝大气蓬勃的时代精神,展现了儒、佛、道多元思想的浸染。

设计意图:用直观的书法作品,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体会到书法艺术的魅力,加深对于书法变化历程的理解。

(3)画以传神。

师:出示图像史料《洛神赋图》的节选。

师:书以写意、画以传神,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顾恺之是东晋画家,是目前已知的第一位有作品传世且知名的专职画家。这幅画是以曹植的《洛神赋》为蓝本绘制而成,说的是曹植爱慕洛神却因人神殊途而终不能如愿的故事。顾恺之提倡以形写神,就是把绘画人物的神韵作为艺术的第一目标,把绘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那么,想要了解绘画到底是如何以形写神的,我们不妨把它放大来看,请同学们来观察洛神和曹植的表情,能够看出什么呢?

生:从洛神的回眸一笑,和曹植的一见钟情,通过眉宇间的表情,能够感受到他们的爱情。

师:这是画卷的第一邂逅,而接下来这幅是画卷的离别部分,我们再来将图片放大,观察洛神和曹植的面部表情是否与刚才有不同呢?

生:可以看出当时他们的依依惜别与不舍之情。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如果将这两部分放在一起观察,都能够体会到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领域出现了许多知名的专职画家,出现了专门的绘画理论,人物画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接下来我们来进入隋唐时期的绘画欣赏。出示图像史料《送子天王图》。

师:我们来欣赏唐代画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这幅画是根据佛教经典而创作的,讲述的是释迦牟尼出生的故事。首先在笔法上,吴道子创造了一种不同于前代的新笔法,使得人物更加写实生动,栩栩如生。我们来看这幅图所画人物的衣袖,如被风吹拂,灵动飘逸。因此,人们将吴道子飘逸高超的画技称为吴带当风。同时,通过这幅画的名字,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

生:这幅画是宗教题材的画作,可见吴道子的创作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绘画发展到唐朝,在技法上不断推陈出新,绘画主题也趋于多样化,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都有所体现。在绘画题材上,佛教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体现了什么呢?

生:体现了中外交流对于中国新文化成就的影响。

(4)雕塑壁画。

师:没错,同时,这个影响不仅体现在绘画方面,在雕塑、壁画方面同样有所体现,当时出现了大量的佛像,敦煌中也有大量佛教题材的壁画。

出示图像史料龙门石窟中的佛像和敦煌壁画中的胡旋舞。

《送子天王图》(《释迦降生图》)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佛像

敦煌壁画中的胡旋舞

师:同时,我们再来看敦煌壁画中的胡旋舞,这是一种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舞蹈,体现出当时隋唐时期不仅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还与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风格多样,壮阔欢腾的特色。

设计意图:借助绘画和雕塑指导学生掌握解读图像史料的方法,培养史料实证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分析影响中国古代绘画发展的诸多因素,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艺术在不断继承、吸收、探索中逐渐走向成熟、灿烂,增强家国情怀。

展厅二:多样科技,领先世界。

师:在欣赏完了文学艺术之后,我们进入第二展厅,名为多样科技领先世界,这里罗列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多种科技成果,首先就请同学们根据书本,来探究一下当时出现了哪些科技成就呢?

出示表格《三国至隋唐的主要科技成就》。

师:老师来带领大家进行梳理,在地理学方面,西晋裴秀著有《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农学上,北朝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数学上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建筑学上,隋朝李春主持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至今仍在使用,可见其坚固耐劳的特点。印刷术上,唐朝已有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世界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医药学上,唐高宗时《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唐朝孙思邈著有《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的医药学成果。《千金方》中有这样一句话:同学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孙思邈《千金方》

生:人的生命是至关重要的,比千金还贵,能有药方救人,便是有德了。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千金要方的名字正是由此而来。孙思邈认为,医学不能被士族阶级垄断,而让穷人不能看病。体现出医者的责任与仁心,中医药学在当时乃至当今社会都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就如同这次疫情当中中医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们说中医是我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天文学上,唐朝僧一行测量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军事上,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向学生出示史料:

炼丹士们发明了火药,但初期并不知如何用。火药能猛烈燃烧以至爆炸的特性,很快被用于战争。唐末,火药就在战场上初露锋芒,这是人类历史上火药用于军事的最早记载,标志着我国从纯冷兵器时代跨入了冷热兵器并用的时代。

——摘编自周翰光、王贻梁《百工竞技》

师:通过史料可以看出,火药是由炼丹士们发明的,也就体现出当时的道教这样的宗教因素对于我国科技成就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同时,火药的使用也标志着我国从纯冷兵器时代跨入了冷热兵器并用的时代,说明火药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发明。

师:同学们,由上表你能概括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科技有什么特点吗?

生:领域众多、唐朝出现发展的高峰、世界领先。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解读表格的方法。利用表格梳理历史发展脉络,落实时空观念。让学生体会中国科技领先世界,培养家国情怀。

3.新成就之交流

师:中国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产生了新的成就,而这些璀璨的成就也同样传播到了外国。请同学来看这幅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图略)。

师:丝绸之路不仅是经济往来的通道,也将中国灿烂的文化传播到了其他国家,这些国家仰慕中国的文化,纷纷来到长安,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对于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佛教自两汉传入中国以来就密切交流,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中国名僧也西行取经,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玄奘的西行,为当时中国的佛教兴盛做出了贡献。中国佛教也辐射到了周边的日本,无论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还是日本高僧空海来长安求法,都极大地促进了日本佛教的兴盛。当时的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师:中外文化平等交流,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积极吸取外来和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在隋唐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而辐射到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对于它们的文化产生了影响。通过老师的示意图,同学们该如何认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生:交流频繁、兼收并蓄、中华文化远播海外。

师进一步追问:中外文化交流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略)。

师总结:中国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平等对待周边各族,频繁交流,兼收并蓄,吸纳外来文化。同时,中国文化远播海外,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产生巨大影响,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

设计意图:借助地图展示文化外传的过程和节工,体现时空观念,使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的世界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