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二:新课传授

环节二:新课传授

1.大分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5分钟)

播放课前自己制作的1分30秒的微课,结合书上地图和PPT上图片为学生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渐成鼎立之势。

西晋统一: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西晋灭亡后的中国政局: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分裂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族政权,但(氐族政权)只是个纸老虎,淝水之战中,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崛起,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两名皇族被军阀拥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学生活动:结合视频内容和书上的三幅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一历史阶段的特征,时代特色(可用关键词概括)。

阶段特征,时代特色:分裂、动荡、混乱、政权更迭频繁、少数民族政权多……

设计意图:通过微课,带领同学们建立知识结构,把握时代特征。

2.大迁徙(14分钟)

(1)五胡内迁(5分钟)。

老师出示地图(图略),学生从地图中能获取到怎样的信息?并结合地图信息,以西晋为例梳理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分布。

同学回答: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更甚……

教师补充:边族内迁: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鲜卑族、匈奴、羯、氐、羌等族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

梳理西晋少数民族分布:甘肃、陕西、山西及河北、辽宁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

他们受到官府和汉族地主豪强的剥削压迫。

西晋灭亡:晋惠帝时期,西晋一批宗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由宫廷政变演化为内战(八王之乱)。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和逐步融合的特征。

共同分析胡人内迁的原因:

①军阀混战,②小冰河期,③中央混乱。

教师分析:

首先,中原地区自汉末以来的军阀混战导致人口大量流失,为了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允许胡人内迁中原。

其次,环境因素对于五胡内迁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当时的小冰河期导致气候剧变,胡人为了生存,只能南迁。这里同学们注意一下,小冰河期并不是字面上所展示的类似于冰河世纪,全球冰封的状态。而是全球平均气温变低,降水量变少,冰川面积增大,空气更加干燥。

同学们试想,这样的气候,影响最大的是哪一方面呀?哎,很好,我听到有同学说出了答案。没错,影响了当时的农业发展,草原地区和北方地区本来环境就比中原地区冷,这样一来,对于当时处在草原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胡人来说,他们的生存更加艰难了,所以为了生存,只能南迁。

在这个时候,我们刚才也提到了,本身中原政权就允许胡人南迁,那么,西晋中央又无法遏制胡人南迁,因为西晋政权本身昏庸无能。在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了对中央权力的争夺,逐渐演化为内战,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汉末乱世导致了人口流失,西晋这个王朝也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去遏制胡人南迁。

以上这三点就是胡人内迁的主要原因。

西晋时期少数民族的内迁为后来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历史做了铺垫,也为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和民族大融合做了准备。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分析,使同学们了解胡人内迁的原因。

(2)师生共同合作探究(5分钟)。

教师提问:

结合教材第五课全部内容分析,你认为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迁移,内迁的胡人和汉族之间关系是怎样的呢?并举出你观点的佐证材料。

学生回答:

观点1: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借鉴,民族关系是缓和、交融的。

佐证史实1:教材第32页“史料阅读”中江南的开发,是相互交流学习的结果。

佐证史实2:教材第31页插图“北齐仰覆莲六系青瓷尊”,说明北方的手工业、审美也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观点2:不同民族之间充满矛盾和冲突,民族关系是分裂割据的。

佐证:这一时期地图和政权更迭就是史证。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相互混战割据,南方的士族政权争权夺利。淝水之战就是南北之间分裂战争的典型。

教师总结:举出书中的两则史料:

“晋归义羌侯”印章

淝水之战

解读印章:此印应为两晋时期晋王赠给羌族首领的官印。其中“归义”是汉晋政府给予其统辖的边远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

结合地图和印章分析:从印章信息可推断,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交流从民间到政府层面都不断加强。

解读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

得出结论:各民族间既冲突混战又相互学习借鉴的社会时空。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的合作探讨,引导了解民族交融和民族斗争的表现,让同学们意识到本节课是在“相爱相杀”中见证分裂时代的民族交融。

(3)人口南迁(4分钟)。

材料1:据该书(《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在当今中国版图范围内,先秦时期共有战争661次(此从周平王东迁算起),平均每年约1.2次;秦汉时期有战争682次,平均每年1.6次;魏晋南北朝时战事最多,共有1677次,平均每年有4.6次。

——施和金:《中国古代战争的时空分布》

材料2:310年,整个黄河流域遭受大蝗灾,草茎树叶甚至牛马毛都被吃光,接着发生大瘟疫。在广大地区,饿死、疫死以及被杀死的人,“流尸满河,白骨蔽野”,不再似人间世界。

——《晋书·食货志》

教师提问:从上面材料获得了怎样的信息?上述场景给你怎样的感受?

学生回答:相比先秦和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战事更加频繁……

过渡:为躲避大动乱、灾荒,黄河流域居民为了生存,大量迁往南方。

自永嘉截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编户齐民)约有九十万,占当时政府编户齐民五百四十万的六分之一。换言之,亦即晋永嘉以来,北方平均八人之中,有一人迁徙至南方。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教师活动:情境代入法,让同学们感受乱世。

想象:如果我们是当时南迁的群众,你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场景呢?

设计意图:书上对于乱世的描述只言片语,通过史料让教师带领学生感受乱世,让同学们联想自己身处那乱世的场景,从而珍惜如今的太平盛世,有着深刻教育意义。

通过教材过渡:书上第28页,从西晋末年起,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充实了南方劳动力资源。我们以往,中华文明在东汉以前主要文明是在黄河,但是经过魏晋南北朝另外一个重要基地也发展起来了,那就是长江,影响巨大。

为同学们营造疑问:南迁的人口又为南方带来怎样的改变?

设计意图:教学不可脱离教材,根据教材内容,从战事频繁过渡到江南开发。

3.江南开发(5分钟)

材料1:(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对江南地区的描述

材料2: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3:西晋禅代,承曹魏遗产,所存官牛尚有四万五千余头,旋又颁布占田制,推动农业复兴,然而不久政局动荡,内乱频仍,胡变蜂起,晋室被迫南渡,此后即以江南为立国根本。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江南的经济力量始终趋于强盛。

——《魏晋南北朝史》

小组合作探究环节:通过材料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并将江南开发表现的表格填补完整。

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表现

同学回答:自然环境: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社会环境:战争较少,社会秩序安定;劳动力与技术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教师补充:在同学们回答的基础上,从江南开发的意义着重分析:

①促进了民族融合(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融)。

②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与经济发展,南方经济逐步赶上北方,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呢,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奠定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经济发展。唐代中期以后,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这时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宋朝时期,通过北宋的继续开发,南方经济持续发展,“苏湖熟,天下足”,苏州湖州成为全国的重要粮仓,棉花种植扩大,棉纺织业发展,造船业进步,泉州、广州和明州成为著名的海外贸易港口,海外贸易发达。南宋时期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历程。同学们可先做大概的了解,等到之后我们讲到各个时期时,会给大家具体讲述。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分析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主体,教师引导,同学们自己完成表格更加助于深入了解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表现。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其自然,深入阐述江南开发的意义。

4.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6分钟)

过渡:出示孝文帝迁都方向地图(图略),南迁的不止平民,皇帝为什么也在南迁?

材料1: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材料2:悲平城,驱马入方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悲平城》

教师分析:

第一,与倾慕汉族文化有关。孝文帝拓跋宏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民族的文化极其崇拜。他从小由其祖母冯太后抚养,冯太后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曾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多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孝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长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孝文帝说过:“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魏书·任城王传》)这段话清晰表明:孝文帝为了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改变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就必须迁都到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去,而洛阳是中国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迁都以后,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可见孝文帝迁都与其倾慕汉族文化有关。第二,统治中原的需要。孝文帝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不愿仅仅做“夷狄”君王,还要做中国人的君王。要想做中国人的君王,自然要把国都放在中国正统的国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顺。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这表明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北魏都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他关于“帝宅”、“王里”的说法,说明他要通过迁都洛阳以获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另外,孝文帝在迁都洛阳以后,连年对南齐用兵,直到卒于南征的军事行动中,可见孝文帝还希望通过迁都洛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第三,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悲平城,驱马入方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后来,作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队伍逐渐庞大,粮食供给问题凸显出来。当时平城没有水陆漕运,交通极不发达,从关内运粮到平城,不仅费时费力消耗多,成本也极其昂贵。而洛阳处于北方的中心地带,平原地区,交通便利,迁都洛阳就解决了最根本的粮食问题。

第四,地理环境的影响。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自然条件制约着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西岸,卧居中原,山川纵横,素有“九州暖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场所。曾是东周、东汉、曹魏等朝代的都城。孝文帝迁都洛阳真乃明智之举,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举措,不仅展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其结果使洛阳在曹魏、西晋之后再度繁华、辉煌。客观上,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促进了民族融合,方便了对中原地区的管理,也有利于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当然也促进了历史的前进。

设计意图:了解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有利于学生们理解突出两个历史核心概念: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形成历史结果的是“合力”。

5.回顾孝文帝汉化改革措施

推行汉化

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定门第、与汉族通婚。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为了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

北魏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及诸卿设置齐备,设官一准南朝,以为永制。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北魏汉服俑

汉人胡食图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汉化的同时还有胡化。

史臣曰:有魏始基代朔,廓平南夏,辟壤经世,咸以威武为业,文教之事,所未遑也。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

——《魏书·高祖纪》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隋唐政治制度史》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缓解了民族矛盾。

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社会繁荣。

为以后北方统一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以孝文帝改革深入挖掘民族融合的表现,了解孝文帝汉化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同时让同学们意识到胡汉的交替融合。

大分裂时代逐渐形成南北政权的分野和对峙,南方政权军事上处于明显劣势,但北方为什么一直没能击败并灭亡南方?

表层原因分析:前秦伐晋准备不足,内部统治不稳,民族矛盾较严重,没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民厌战,军队士气不高,缺乏群众基础。

深层原因分析:淝水之战本质上是实现统一的兼并战争。如陈寅恪先生分析:在我国历史上,统一不能从血统着手而要看文化高地。

孝文帝这种眼光是非常了不起的,改革顺应历史潮流,书本的评价是没错的。但是我们要注意到,汉化的同时还有胡化,这一崭新汉族的形成,成为南北统一的最大的推动力,集中了胡汉的精华和南北的优势,“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隋唐之世局”。

设计意图:以淝水之战挖掘出当时兼并战争的实质,让同学们认识到消除南北之间存在民族、文化隔阂才能实现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