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5:两汉的文化

环节5:两汉的文化

两汉史学取得辉煌成就,出现了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两部史学巨著。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内容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涉及社会各方面,不虚美,不隐恶,不受正统思想束缚,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被誉为“实录”。它集编年、记事之长,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新体例,为以后历代正史所遵循。《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基本因袭《史记》而略有更改,历史观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故论断是非与司马迁多有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史记》与《汉书》的对比梳理,突出各自特征,加深学生印象。同时,鼓励学生读原典,提高历史素养。

结合课本第26页学思之窗来讲述汉赋、乐府诗、五言诗、散文的主要特点。

两汉文学主要有汉赋、散文、乐府诗三种形式。赋从骚体演变而来,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两汉开始流行。西汉早期赋以贾谊《吊屈原赋》为代表,多借物抒怀,文辞朴实。汉武帝时出现许多著名赋家,形成气势恢宏、意象迷离、辞藻华丽的大赋,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王莽时期的扬雄,东汉的班固、张衡均创作有著名的大赋作品。两汉散文以书策最为知名,代表作有贾谊的《过秦论》、晁错的《论贵粟疏》等政论文。司马迁的《史记》叙事生动,论理精辟,也是汉代散文的典范。两汉朝廷掌管音乐的机构称为乐府,其职责之一是从民间采集民歌,进行加工配乐,称作乐府诗。汉武帝时乐府诗开始繁荣,内容丰富,情感真实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代表作有建安年间的《孔雀东南飞》。在乐府诗影响下出现了五言诗,《古诗十九首》诗句平易动人,意境隽永,可与乐府诗相媲美。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学思之窗,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汉赋、乐府诗、五言诗、散文的历史特点,使两汉文学生动可感,活跃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氛围。

结合课本第26页历史纵横讲两汉时期的科技成果。

两汉天文学较为发达。张衡发明地动仪,测验地震方位。他还著有《灵宪》一书,阐释天体演化原理。《九章算术》的成书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两汉是中医学的奠基时期,出现数种中医学著作,成为后世中医学的基本文献。《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专著,收录了365种药物。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利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廉价材料制造出高质量的纸,适用于书写,宜于推广。中国造纸术传入朝鲜、日本和中亚各国,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设计意图:对我国两汉时期伟大科技成果的讲述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