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四

环节四

设计意图:关于唐朝繁荣和民族政策方面,通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代帝王治国理政的措施,对应教学立意中的“易变”。通过史料,引导同学们思考唐王朝取得繁荣局面的原因,即唐王朝“易变”的究竟是什么。

教师引导:我们现在看到了隋朝的弊端是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穷兵黩武,那么谁来为此做出改变呢?我们看接下来的帝王是如何收拾这个烂摊子的。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融合大势以及隋朝完成的南北政治统一,经隋末动乱之后,各种势力重新组合,终于在唐前期完成了社会大发展。太宗朝的“贞观之治”就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教师讲解:我们可以看到袁行霈在《中华文明史》中讲到了隋末动乱之后各种势力重新组合,唐前期完成了社会大发展。唐王朝究竟做出了哪些措施,对隋王朝的弊端进行了改变呢?(进行下一个环节)

历史史实: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随后消灭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完成统一。

教师讲解:到了唐太宗时期,唐王朝又进行了新的变化发展。我们接下来看唐太宗是如何治国理政的。他在《贞观政要·君道》中讲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也就是说,唐太宗十分重视吸收前代经验教训,时刻反思自身,反思王朝统治的经验教训。

教学活动:阅读与分析史料环节(10分钟)。

接下来我们来看这样一段有趣的故事:

乙卯(贞观四年),发卒修洛阳宫以备巡幸,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以为:“洛阳未有巡幸之期而预修宫室,非今日之急务。……陛下初平洛阳,凡隋氏宫室之宏侈者皆令毁之,曾未十年,复加营缮,何前日恶之而今日效之也!且以今日财力,何如隋世!陛下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恐又甚于炀帝矣!”上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后日或以事至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仍赐玄素彩二百匹。

——《资治通鉴·唐纪九》

教师鼓励同学们对史料进行讲解和分析。

教师给出参考意见:

这个故事很有趣,首先咱们来看张玄素是什么人呀,张玄素是隋朝臣民,又是唐王朝有名的谏臣。有一天唐太宗他想要在洛阳修建行宫,但是张玄素不乐意了。他进谏说:陛下您只是有巡幸洛阳的打算就想要修建行宫,我看修建宫殿这件事情并不是当务之急呀。陛下您最初到洛阳城的时候,看到凡是隋王朝修建的宫殿您都让大家销毁,可是现在您竟然也要这样做,这连十年都还没到啊我的陛下,您以前那么讨厌的事情怎么现在也要效仿呢?况且您想一想,唐王朝才刚刚建立,咱们的财力怎么可以和隋朝盛世局面的财力相提并论呢?您要是让刚刚经历过战乱的老百姓给您修建宫殿,这不就是在承袭隋朝的弊端吗?恐怕呀,比隋炀帝还要过分呢。要是这个劳役不平息,朝廷可是要大乱的。

皇帝若有所思,对着张玄素说:唉,是我思考得不周到呀。你说得很对说得很对啊。对着房玄龄说:张玄素今天说的话非常有道理,我们赶紧停下这场修建工程吧,之后要是真的有事情要去洛阳城,咱们住的差一点也无伤大雅,可不能让老百姓再担惊受怕了。于是,皇帝不但不批评张玄素,还赏赐他彩绢二百匹。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君臣上下为了国家治理齐心协力,臣子积极进谏,君主虚心纳谏,唐太宗确实是非常注重反思隋亡教训,也懂得及时纠错,悬崖勒马。爱惜民力,关心百姓,这和骄奢淫逸的隋炀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想一想要是隋炀帝时期,张玄素敢进谏吗?就算是进谏了隋炀帝会听取意见吗?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两个王朝兴衰的原因所在——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教师讲授:接下来我们具体看一下唐太宗治国理政的措施。唐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政要·君道》)从这段话中可以分析出,他戒奢从简、轻徭薄赋、劝课农桑,老百姓安居乐业。在人才使用方面,他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广纳贤才。他曾经讲道:“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亲故异情?”(《贞观政要》卷五《公平》)

民族关系方面,他击败东突厥汗国,草原各部尊奉他为“天可汗”,他设安西都护府,促成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认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教学活动:通过两段史料我们可以发现怎样的变化?贞观之治的效果怎样?小组讨论五分钟。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吴兢《贞观政要·纳谏》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卷七

教师讲解:

通过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唐王朝社会从荒无人烟到粮食丰收,农业畜牧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社会治安也良好发展,一派祥和的景象。

教学活动:画作和地图分析探究(民族关系讲解)。

《职贡图》

《职贡图》中描绘的是唐太宗时,婆利国和罗刹国千里迢迢前来朝贡的情景。画中共有二十七人,其中白衣虬髯骑白马的人是罗刹国使者,身后有仆从打着伞执着扇,抬着礼物。左边穿长袍手里托着珊瑚打着伞盖的人是婆利国使者,他的随从也带着各式各样的礼物。整幅画设色淡雅,人物造型奇特,线条流畅自然。

教师引导过渡:大家观察看这个北庭都护府是谁设置的?

“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擢升能“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对造成“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官员,“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武则天《建言十二事》:①劝农桑,薄徭赋,②免除三辅一带百姓徭役,③息兵,以道德教化天下,④在全国各地禁止浮巧(奢侈之风),⑤节省功费、力役……

武则天勤政爱民,反对苛捐杂税,严厉惩戒官员贪污腐败,是对贞观之治局面的良好继承和延续。

教师过渡:武则天时期重用的名臣宋璟、姚崇在唐玄宗时期同样也得到了重用,辅佐唐玄宗取得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宋璟

姚崇

历史史实:唐玄宗选贤任能,裁汰冗官,精简机构。重视生产,清查户籍,减免徭役。开放包容,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教学活动:请同学们看下面这则材料传达了怎样的历史信息呢?

教师给出3分钟的史料讨论时间。

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阳),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杜佑《通典·食货七》

教师给出参考答案:

我们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玄宗时期的粮食丰盈,米价低廉,交通发达而便利,工商业也得到了发展。政治清平,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荣。

教师做总结:

到此,我们做一个小结,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唐朝统治者对隋亡的弊端做出了哪些改变呢?(教师板书)

知人善用,出现了一大批宋璟、姚崇这样的贤相;居安思危,爱惜民力,以民为本,取信于民;包容开放的民族政策。这些使得唐王朝实现了富庶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