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教学反思
海岛热情,椰风阵阵。这次比赛给我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不仅锻炼了我的师范生技能,也对我今后的教师生涯有着深深的影响。
这是面向全国的舞台,在这里有来自各省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的优秀学子同台竞技,也有全国各地的专家名师做客讲坛。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徐蓝教授对于课标的重新解读,对我而言将课标与课本内容完美结合,使一堂课的效果能够达到课标的要求是非常有难度的,也是备课中常使我感到困难的症结点。徐蓝教授本身是新课标的编写组成员,她对于新课标的解读与使用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一场讲座中的信息含量非常多,使我对于新课标的看法焕然一新,使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教授专家的精彩纷呈的讲座中,比赛也开始了公平公正的抽签环节。我抽到了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第三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在最后一个场次展开自己的说课。这一课对我来说是历史必修教材中非常有难度和挑战性的一课,因为制度的讲解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将这一课以有趣生动的方式呈现,免于陷入枯燥乏味的泥淖之中。
万变不离其宗,对于一名从事历史教学的工作者来说,我认为对于教材的研读是最重要的。所以尽管内心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我还是基于教材,对照着课标,对这一课进行反复研读。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将这课的逻辑进行了梳理,发现这一课的三个子目呈现并列的形式,即选官制度、中央官制和赋税制度,整体框架是比较清晰的。但是这并列的三个子目之间,联系却不够紧密,容易导致课堂出现松散枯燥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既是以制度为专题的课堂无法避免的,也是想要上出一堂有趣生动的课必须解决的。
在以往的备课中,为了使课堂的结构更加紧凑,使逻辑更加清晰,也便于学生的记忆理解,我通常会选择以一条简洁明了的主线贯穿。而面对这一课,我也思考能否有一个关键人物,他既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又曾经任职于三省,并且对于赋税制度有一定的贡献。抱着这样的想法,我翻阅了相关史籍,主要是《新唐书》《旧唐书》。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找到一个符合这几个关键信息的人物——第五琦。用第五琦的生平来串联起本课的三个子目,第一个问题得到了基本的解决。
我面对的第二个问题是本课内容的专业性与趣味性的问题,我试着按照已经理好的逻辑来呈现本课,但是总觉得语言乏味内容枯燥。这个问题在以往的备课中也一直困扰着我,老师听完我的疑问,告诉我解决方法——多看名师的公开课和多读史书,学习史书中严谨且吸引人的表述方式,学习名师的课堂风采。我将信将疑地阅读了几本历史书籍中与本课相关的内容,又观摩了几个名师的视频,顿觉自己有了一丝体悟,赶紧将自己想到的讲述方式记下来。再次模拟上课时我觉得自己的脑海中浮现出许多有趣的例子和活泼的语句,再融入自己的情感呈现出了一个更为灵动的课堂。
已经有了课堂的雏形就要像美玉一样对其切磋琢磨,雕刻出更好的作品。经过对这一堂课的反复打磨,虽不能说已经十分满意,但这也是我短时间内能尽力呈现出的一个效果。在正式将自己的课呈现给评委老师时,我没有预想中的紧张忘词,反而是越来越舒缓,沉浸于这堂课中,把评委老师当成了自己的学生一样对待。
回顾这一次“精彩一课”之旅,我带走了许多收获也留下了不少遗憾。首先,我更加清晰了准备一节课的思路以及逻辑,与一开始的手足无措相比,经过这次比赛我能够较为有条理地着手准备好一堂完整的高中历史课堂。第二,我更加确定了以一个关键点作为主线贯穿课堂的教学模式,从这次的备课经验来看,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都是有优势的。对于老师来说,这样的模式在备课时思路清晰,也有利于呈现一堂结构紧密的课堂;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模式有利于他们整理思路,识记关键的知识点。第三,我解决了困扰已久的课堂语言表述问题,通过阅读优质的历史书目和模仿名师的上课神态语言对于提升自己上课语言表达的丰富程度和动作情感与课程的融合是大有裨益的。第四,对于如何将课标与课本内容、以及如何将历史学核心素养与课程相结合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老师们的点拨和指导,我悟到了三种境界,我现在正从没有课标和核心素养概念到将其融合于课堂之中过渡,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追求将课标与核心素养无形之中融汇于课堂。
虽然比赛已经落下帷幕,但是对于比赛中体现出的一些不足我也有所反思。比赛中我对时间的安排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因为这堂课的内容是三个并列的子目,所以在时间安排上应该追求较为平衡的划分。但是我却出现了在“选官制度”也就是第一部分内容上花了大半时间的问题,导致后面两部分的内容讲得比较仓促。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对课本的研读不够细致深刻,对本课的结构把握不够到位,以至于我不自觉地倾向于较为熟悉的“选官制度”。面对这一问题,我决心在今后要更加熟悉课本,掌握每一课的结构以及课标的要求。第二个问题是对赋税制度的讲解过于局限,因为准备时间的紧迫,我对赋税制度的了解不够深入,拘泥于课本所提供的信息。经过这次比赛,我认识到了自己在课外对于史书阅读的匮乏,下决心要丰富自己的史学视野。第三个问题,是提供给同学们的课外材料不够精练。因为这一堂课是中国古代制度的专题课,所能呈现的史料都是古文的,同学们在阅读时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老师在选择史料时要摘选出最精华的部分,减轻学生的阅读负担。同时也应该在运用史料时对史料进行解读来帮助学生理解。
路漫漫其修远兮,站在全国的舞台上,我看到了更远的风景,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吾将上下而求索!
点评意见:
以“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为本课主题,以第五琦这一唐代历史人物穿线,显示出较强的专业与创新能力,教学设计观点新颖而合理。
基于本课主题确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把握精准到位,体现出对课标、对课堂教学实际的较强理解力和务实的态度。
材料选择数量恰当,但以文献为主,难度偏高;运用针对性强,较为恰当。
本教学设计将本课的三目内容实现了结构化的整合,逻辑结构清晰,有新意的提纲式板书简洁明了地展示了本课的重点知识及内蕴的逻辑与脉络,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是本课亮点之一。
点评人:正高职特级教师 戴嘉平
点评意见: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能够紧扣教材,增补相应史料,落实了本课的基本知识;通过第五琦这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经历,串联本课所涉的主要内容,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紧凑通畅等。
导入展示第五琦简历,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通过史料、表格等材料,让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说明本课中注意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本课最大的缺憾:一是内容方面没有将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的历史背景展示充分,其变化与创新的具体之所在介绍力度不够,使之显得单薄枯燥;二是立意方面没有扣住所在单元的标题,其变化与创新既是民族交融和大一统原因,也是结果;三是教法方面使学生的活动量少特别是质量太低等。
点评人:正高职特级教师 李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