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教材分析

3.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的第四课,主要讲述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成就,在这一时期的中国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中,由于民族交融、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交往活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和造就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因此,本课设有四个子目的内容,分别为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和“中外文化交流”。第一子目主要是梳理了自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家发展变迁的过程,其中,对于佛教在中国的兴盛以及之后的反佛灭佛行动做了具体论述,而儒学在这一阶段地位的逐渐下降也使儒学思想家们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一系列主张。另外,通过历史纵横的辅助学习栏目增加了对于魏晋玄学的介绍,以显示这一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兴盛。第二子目主要是展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主要分为文学、书法、绘画,以及雕塑壁画这几个方面进行讲解,摘录了元稹给白居易的诗文集所做序言的片段,体现出诗歌对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并且不断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状。而对于莫高窟壁画中胡旋舞的展示则可以看出,当时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不仅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还与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体现出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具有极大的包容性。第三子目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科技成就的展示,梳理这一时期中国科技的杰出成就,体现出在医学、建筑学、数学等多个领域的新成就中国领先于世界的特点。第四子目主要介绍唐朝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产生了新的成就,而这些璀璨的成就也同样传播到了外国,对于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分析学情、研究课标、理解教材,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立意为围绕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新成就的产生原因、具体表现以及在领先国际的基础上展开积极的交流进行探究。根据教学立意,对知识进行逻辑构建,通过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三个方面体现中国这一时期文化的繁荣,通过中外文化交流体现中国这一时期文化领先世界。在立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繁荣与领先是内外多因素共同促成的。

基于本课教材时间跨度大、领域众多等特点,因此,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在保证教材知识完整性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了详略处理,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