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情,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本节课教学设计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打破常规,实现思维碰撞。围绕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领域新成就这一主题进行设计,梳理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的不断发展落实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教学过程围绕“新成就”展开,肯定隋唐时期的社会文化大繁荣,凸显隋唐时期华夏文明的进步,促进唐代的盛世出现;唐代的文化盛世也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落实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的培养;通过材料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落实学科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通过学生反思、辩证思考历史史实,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设置问题,挖掘“新成就”出现的背景和原因,以及“新成就”的影响和意义落实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通过落实核心素养,师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尤其是在结束比赛之后,我在反思后也发现了一些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需要继续加强对教学方法的学习,也需要继续加强对历史学科的专业知识的学习。
1.加强学生主体学习地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
需要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多设计一些讨论和探究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方式对历史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当然,设计讨论和探究问题的同时,还要注意教学时间的把控,需要控制教师讲授的时间,多留出时间给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和探究,要把一定的教师的讲授时间转变成教师的引导时间;除了注意教学时间的把控以外,还要加强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引导学生的思路和思维。但是与此同时,还要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的处理,要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多提出课堂生成性问题,也要注意控制生成性问题的方向,不能脱离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保持学生思考的方向不偏离课堂。
2.加强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指导。这些方法指导需要贯穿于教学之中,包括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还包括一些其他方面的指导,比如通过课后的随堂练习指导学生回答高考选择题的方法,比如通过地图的学习指导学生解读历史地图的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我运用了很多文献材料,比如《千金要方序》的内容,通过解读文献材料,我带着学生找出材料当中的关键语句,并且告诉学生,理解文献史料的最快速的方法就是要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以此来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我通过加强对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指导,使学生能在保有学习兴趣的条件下,用最高的效率学习历史,最终达成在显著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目的。
3.多利用历史故事,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一些历史知识逻辑和历史概念的教学,而且需要学生学习的知识的难度大、数量多。这样的课堂略显枯燥,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入一些环节去调节课堂氛围,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目的是要让课堂氛围变得既轻松又严谨。这是指学生的学习氛围轻松,但是在历史学习方面要做到严谨。我的方法是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历史小故事的讲解,这些带有一定趣味性的历史小故事可以起到三个作用,首先是调节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氛围,使学习氛围变得轻松一些,有利于学生接受接下来的新知识和新内容;其次,这样的历史小故事可以成为史料,可以通过对历史小故事的解读,让学生更便捷地理解课堂当中学习的知识内容;最后,历史小故事的讲述可以体现出一些道理,这些道理可以是要用辩证思维看待历史,也可以是一些做人的道理,也可以是爱国主义情怀。这些道理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4.穿插高考题目于每一个子目,巩固学生的知识
在课后小结之后加入随堂练习,或者是在讲解完每一个子目之后加入简单的习题,这些习题可以巩固学生刚刚学习的知识,在子目之后的习题应该较为基础、较为简单。这些习题设置的目的在于巩固知识,但是在课后小结之后加入的随堂练习当中的题目应该有高考历史题目的倾向。首先可以把课程内容的学习与高考挂钩;其次可以在讲解这些习题的过程中穿插对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指导,主要是解答高考历史题目的方法和技巧。穿插高考题目于随堂练习和每一个子目之后,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这种方式还有利于教师形成对自身教学的评价和对于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评价,更有利于在保证学生学习成绩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我在教室之中所展示的教学过程,除了以上的问题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首先是语言方面的问题,语言组织不够精练,语言的结构完整性和用词准确性还存在问题,需要继续练习授课语言,让语言更加生动、准确,力图在课堂上去除掉不专业的词句和平时的惯用语,让课堂变得更加专业和凝练。其次还有肢体表达方面有问题,主要是肢体动作不够自然,不自然的肢体动作会打乱教学节奏,这也是我需要多加练习去避免的。最后还有精神状态问题,我在课堂上的精神状态很饱满,但还没有达到最好的状态,当然由于我是小组中最后一位出场的选手,等待时间过长导致了一定的精神状态的损耗。在今后的课堂中,我要保证每一节课都以百分之百的精神状态去面对,呈现出最好的知识,也呈现出最好的自己。
在本堂课的教学结束之后,我总结了自己教学的特点,也反思了存在于自己教学当中的问题。这一篇教学反思进一步深化了我对本堂课特点和教学当中问题的认识,同时也让我明白了自己需要继续保留我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的特点,要规避一些教学过程当中的问题,还要更正一些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尤其是需要多设计一些学生小组学习和自主探究的环节,要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当然,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愉悦与舒畅,这是在历史教学当中得到学生反馈的舒畅,也是能够和学生一起在学习中成长的愉悦。而且我认为自己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大学生,或者称为预备教师,能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与诸多同年龄的精英选手一起竞争,能得到诸位教授和教师的指导,这是一件幸运的事。我通过本次教学大赛提升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这让我在有了很大的自信的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很多自己在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我需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改正这些问题,让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精益求精,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本堂课的教学对于我个人总体上来说是成功的。
最后,还有一些是我个人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而产生的一些感悟。本堂课是文化史部分的内容,我联想到了钱穆先生的观点,对于历史的学习,我们需要认识到本民族文化当中的优点,同时也要辩证地看待其中的缺点。尤其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用简单的“专制”“封建”等词汇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下定论,首先要树立起教师自身的文化自信,之后也要用这种文化自信去感染课堂上的学生或者是听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我们的家国情怀。学习历史的人以及讲授历史的人心中要有长剑一把,而且还得把双刃都磨得锋利无比。既要通过讲授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也要大胆地批判传统文化之中的糟粕,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文化史、讲好文化史。
点评意见:
独特的“教学评价设计”是本教学设计的突出亮点,表明本课设计者有了初步的“教学评一体化意识”,这是难能可贵的。
本教学设计从总体上看,问题与亮点同样明显而突出,需要改进之处不少。
教学设计总体平实,观点合理。
本教学设计以“三国到隋唐文化领域的新成就”为课的灵魂,并据此建构教学逻辑,以“思想文化新发展”“文学艺术新高度”“科学技术新成就”和“中外文化新交流”四个板块组织教学,结构清晰。可惜纲目式板书缺少知识要点支撑,导致时代特征不明显,难以起到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的初心。
材料类型较为丰富,但数量偏多,建议“瘦身”;材料的运用较为恰当。
本教学设计的最主要缺陷是教学目标太泛太全太空,既没有实现聚焦,也缺少具体而重要的史实进行支撑,所确定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也存在相似问题。
点评人:正高职特级教师 戴嘉平
点评意见: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课的教学设计,用四大主题明确而精准地整理教材内容,使整节课的教学既层次分明,又能浑然一体,格局大气不落俗套;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始终围绕五大核心素养,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将这一时期的文化置于同一时期的历史环境之中进行考察,并能简要地展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使本课具有较为厚重的历史感;所选文字、图片资料丰富,注重细节,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够较为简洁地说明历史问题等。整篇内容具有一定的历史学术性和教学论思想。
本课导入选用的两幅图片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能够使学生立即进入学习状态,并能自然地与本课所要探讨的主题之一联系起来;用史料、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保证了学生同步的思维活动力度,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师生互动;图片资料的大量使用,使本课具有很强的形象性,较好地保证了对本课深层次的历史理解,避免了单纯解释的枯燥和沉闷等。
本案的反思认真而具体,也较全面,这是一个优秀教师成长的重要保证。
如何让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在围绕既定主题的前提之下,始终互动而生成、生成而互动地进行,这是一个杰出教师追求的目标。
点评人:正高职特级教师 李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