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教学反思
本次“精彩一课”比赛,准备时间短,备课量大,因此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的指导老师——王继平教授,对教学设计的质量要求很高,要求我们,每一课都要找到合适的线索主题。关于《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这一节课,我采用的主题是——从世家大族的衰落看魏晋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本节课的难度在于,如何将三个子目的内容与教学主题形成逻辑链。在备赛过程中,我先广泛阅读了相关书籍,并寻找史料进行组合。美国汉学家伊佩霞的《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一书,以博陵崔氏为个案,给了我较大的启发。基于此,我采用了《通典》《旧唐书》《唐会要》等的原始资料,从中提取出信息,并从政治、经济两大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组合。从教学设计上看,这一课是备课量最大的一节课,一共改了不下8稿,每一次的修改都是在王继平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进行,收获颇丰。
在比赛中,我获得了许多临场经验,这也是我未来走上教学岗位的宝贵财富。而这次比赛也明显暴露了我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对于课本的熟悉程度仍待提高,本节课不仅需要着眼于魏晋隋唐,而且要将眼光放在历史的长时段中,让学生理解隋唐制度由上溯源至先秦、向下影响到明清的重要地位。本节课还存在巨大的进步空间,尤其是在如何处理初中所学和高中新授的关系上,我的做法仍然较为生疏,采用的大多是学生自主梳理,因此缺乏故事性。本节课使用的7则原始史料都是在赋税制度这一板块,讲授较为细致,如果能将这种细致适当地顾及全课,相信本节课会达到新的高度。
点评意见:
教学设计依托学术支撑,创新特色明显,“中国制度不是一朝一夕而成的,而是由长时段的历史趋势、由上层与人民的互动而逐步形成”这一观点作为本课设计重点,独特而合理。
教学主题创新而聚焦,教学目标简洁清晰,教学重难点明确,教材整合合理,语言表述准确。
材料选用服务于教学主题与教学目标,运用恰当。
教学逻辑与结构清晰合理。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恰当,服务于重难点突破,板书设计实现了知识的结构化,展现了本课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是本课的亮点之一。
学术味似乎过浓,是否适合于升入高中不久的高一学生,有待教与学的实践检验。
点评人:正高职特级教师 戴嘉平
点评意见: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课的教学设计,整体设计思路别样而清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都从整体思路出发,使之整个教学设计或教学过程能够依循这一要求进行,具有较强的逻辑连贯性;具体内容处理,通过上溯先秦至魏晋的历史,理出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和赋税制度三大方面的变化与创新,使之具有较强的历史过程感;选取的历史材料较为经典,能够既充分又简明地说明相关历史问题;阶段小结和整个板书所绘制的图示,较为准确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相互关联等等。
导入所用史料能够一下子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场景之中,并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供相应的史料,教师自绘相关的历史表格,让学生自学互论(多年前本人所创的概念),保证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兑现;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研讨预留时间,体现了教师对新课改核心要求的尊重;教学进程中严格执行预设的时间,也是教师严格要求自己的表现等。
文字叙述简洁、准确。
关于“选官制度演变”表格最后一列“固有问题”中的战国、秦是“武将专权、治理能力原始”,汉朝是“标准抽象,难以选贤与能”,隋唐—明清是空白。一是与史实有出入;二是可能混淆了整体与末期的差别,忽略了其历史性;三是空白与整个表格缺乏统一性等。课堂总结所引钱穆的关于“……还是如唐代般,一样是中国”的评语,其关于隋唐在中华民族史上地位未能就此阐发,也是小遗憾。但这都不影响此案例的整体高质量。
点评人:正高职特级教师 李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