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教学反思

八、教学反思

在模拟授课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课程内容量大、课时少。本次比赛虽然不是真实的上课,没有真实的学生,但也是模拟课堂。讲课时间35分钟,新教材之下,每一课的任务量都非常大。如果运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即以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设计、组织教学,突出知识框架的完整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注重“双基”的落实。那么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时间紧任务重是新教材提出的最直观的一个挑战。

二是对于材料的分析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作为老师没能带领同学充分地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更多信息,而是一带而过,直接概括总结答案。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与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一脉相承,预判学生已在初中习得基本史实的基础上,为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材具有更多浓缩性叙述和骨感性结论,这就对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七课内容属于政治经济史范畴,相对较抽象,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相对较大,在本次新课讲授过程中未能完全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给学生充分的理解、吸收知识的时间。

三是讲课语速过快,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是否能集中注意力等问题。最终造成在三十分钟左右提前完成教学任务。

在比赛时通过观摩其他参赛选手的讲课过程,结合自己的授课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点感悟:

①在模拟授课的过程中要做到真正融入课堂,将自己想象成真正上课的老师,将课堂变成自己的课堂。适当与评委老师进行眼神的交流。②本次比赛讲课内容都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前八课中的一课,必然会出现选手讲同一课的现象,这就需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同课异构思维,紧紧围绕五大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坚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采取新颖的教学方法。③面对授课过程中的突发状况,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尽可能地针对各类突发状况,做好预案,同时要注意在课堂中因势利导,把突发问题生成有效的课堂资源。

点评意见:

本教学设计的主要亮点是教学的主题脉络明确,展开过程逻辑结构清晰,提升式小结辅之提纲式板书,结构化地显示了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及彼此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材料的细节与学生研讨与分享,有助于调动学生思考与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从设计看,从导入到重难点的突破,直至课堂小结与板书,包括学生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教学技能运用不错。

本设计的最大问题是对课标的研读不够,直接导致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数量太多,要求过高,聚焦严重不足。估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需要作出较大调整。

点评人:正高职特级教师 戴嘉平

点评意见: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课的教学设计,紧扣“制度”“变化”“创新”,讲清了其历史过程,结构严整;材料运用适当,较为典型,能够简要说明历史问题;本课三大块内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线索清晰、界定准确;板块之间的教学过渡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处理自然流畅等。整篇具有一气呵成之感。

导入设计形象,与本课主题紧密相关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具体的历史材料,结合恰当的问题引领,使学生能够参与教学过程;随教学内容即时创设相对较小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知识的巩固等。教法总体上较为得当。

具体教学环节写明“设计意图”,一是有利于自己课后的教学反思,二是有利于与他人交流,这是提高教学水平一个重要方法。

隋唐能够高度繁荣,致使“万国来朝”,与其制度建设密切相关,因为“中国之制”的不断创新才带来了“中国之治”的出现,它们之间的深度还有拓展空间。本案所引用的很多图片、材料未能录入,是个遗憾。

点评人:正高职特级教师 李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