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优点和反思

(二)教学设计的优点和反思

优点一:核心主线的确立和贯穿。

本课所属的单元主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为后来的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具体来说,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时期,除西晋短暂统一外,都是处于分裂状态。从短时段来看,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但从长时段来看,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尤其是江南的开发初见成效;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所以我抓住从割据分裂到融合统一的主线,确立三大主题:走进乱世、感受乱世、分析乱世。以时间为经,南北为纬捋顺朝代更迭的脉络从整体上感受乱世,这有利于同学们对370年内多政权的梳理,再以胡人内迁、人口南迁、孝文帝迁都为切入点在细节上走进乱世,和同学们共同分析不同人群在乱世迁徙的原因,重点落在江南开发和孝文帝迁都的多重原因。

优点二:微课视频的运用。

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时期政权更迭过于频繁,除西晋短暂统一外,都是处于混乱分裂状态,课上时间宝贵,提前制作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间轴和地图演变的微课视频有利于对朝代的快速梳理和课后的观看巩固。

优点三:合作探究课堂,营造场景师生共同分析历史。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不断发展中的人,始终处在一种相对变化的过程中。而单位时间内学生所需要获取的知识其实相对是固定的,如果教师意识不到这一点,依然用传统的方法去教学,那么效果必然不会太好。可以说,同样的知识点,同样的时期,不同的学生,所要求的教法不一样。甚至于,同样的知识点,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期,所要求的教学方法也不一样。因此,如何引导高一学生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想要理清这段历史的发展脉络,建构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空观念,单靠老师的讲授产生的作用微乎其微。所以我采取师生合作课堂探究,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在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优势和劣势,从而教会学生要取长补短,乃至于扬长避短。

优点四:对教学的度的把控。

我觉得教学时的精神态度如何已经决定了一节课的好坏,在比赛时我出奇平静,所以发挥良好。我希望自己可以在以后的所有课堂上都保持这份从容,运用一切调动和调整自己的授课状态,以引导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时候自己的神态、语气、肢体语言,甚至一个眼神,都会对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产生相应的作用。

在这次比赛中,我也得到了许多反思。

反思一: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学中对主观概念的运用,例如在五胡内迁的原因中,我提到了一个原因:军阀混战导致人口流失。但“军阀”这个概念的界限如何界定?西晋时期的割据势力是否属于军阀?军阀是不是一个现代才出现的概念?这些问题都需要细致探究,切不可用现代概念去解释古代。还有就是在分析魏晋南北朝南北分裂对峙时,我在陈寅恪先生统一占领文化高地观点上提出了一个主观概念:南北分界线不仅仅是地理分界线更是文化分界线,这也属于主观看法,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加紧对自己所提概念的考究,确保其准确性。

反思二:教学设计方面,教学设计要有灵活性,不能只是局限于自己的课堂设计。课前将一些材料提前发给学生阅读,可增加课堂厚度。对设计中的个案、细节,根据学情斟酌增减。设计一些备用方案。学生在课堂上会解决一些问题,也可能会产生更多疑问,这自是我们所乐见的,设计一些备案也是应有之意。

从得知比赛的消息到比赛的最后一天,我觉得漫长而又短暂。漫长到我觉得这期间每晚备战到凌晨三点的每分每秒都是煎熬,短暂到最后一轮的三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转瞬即逝,让我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就像是一场梦,一路走过来还是很感动,心中也是有很多很多的感悟。这么长时间的备战,与各个院校那么多厉害的选手同台竞技,比赛锻炼了我的心态和能力,让我更加成熟更加自信,向老师的梦想更加靠近,这就是这次比赛带给我最大的反思和收获。

点评意见:

本教学设计观点清晰、正确、合理。

基于学术、课标、教材与学情四要素的理解,教学目标定位明确而合理,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正确,内容取舍合理,语言表达准确科学。

史料选用类型多样,数量适当,难易适度,运用恰当,是本教学设计的亮点之一。

教学设计基于教材的重组与整合,“抓住从割据到整合统一的主线”,逻辑合理,结构清晰,教学推进流畅。

课堂小结与板书的密切配合、自制微课的引入,师生合作探究的展开,使本课有了诸多亮点。

孝文帝改革与淝水之战似用力过度,建议优化处理。

点评人:正高职特级教师 戴嘉平

点评意见: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教学设计,整体设计思路既整体又具体,保证了宏观指导下的操作路径;“三大主题:感受乱世、走进乱世、分析乱世”不仅较为准确地概括了这一时期的整体历史现象,而且确定了认识、把握、理解这一历史的方法;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历史资料,使本课版式活泼,有利于学生记忆与思考;文案整体上严谨,文字通畅,有一气呵成之感等。

学生活动要求明确,活动形式多样,创设的历史情境及其设问,保证了学生的活动质量;自用微课与主课、师生互动相结合的教法,应用得较为顺畅,对于一个大三的学生较为难得等。

“教学反思”具有一定教育论高度,符合现今新课改精神;反思能够从“优点”和“反思”两个方面(看来此选手不愿用“不足”来表达自己的不足)着手,较为客观。

若能进一步凸显这一时期里的战争与政权更迭频繁与民族交融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这一现象,可能使这节课更加耀眼。

点评人:正高职特级教师 李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