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4:东汉的兴衰
讲述西汉末年的社会情况,说明西汉灭亡,新朝建立。
西汉后年,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破产农民沦为奴隶。社会动荡,矛盾激化。
公元9年外戚王莽,登上王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王莽实行了各项改革。但是产生的影响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设计意图:背景解读,自主思考。加深学生对西汉末年政治、社会大环境的理解。
王莽改革的失败阐明虽然王莽看到了社会矛盾的症结所在,但由于改制脱离实际,最终失败,引发了农民起义。展示王莽时期的货币种类图与绿林赤眉起义图。
大家可以通过图片中的货币看出,王莽频繁改革币制,他即位后,前后共进行了四次币制的改革,变更发行了几十种货币,而且每次易币都是以新铸的劣质货币代替质量较高的旧币。因为这些货币无信誉可言,所以在货币改革的期间,物价飞涨,经济混乱。
为了缓解国内愈来愈尖锐的社会矛盾,王莽还多次发动与四夷战争,其本意是通过外部的战争,增强国内的凝聚力。然而在具体的实施中,这些战争不仅没有起到冻结国内社会矛盾的作用,反而因强征暴敛更加激化了国内矛盾。
王莽还实行王田私属制,王田就是废除土地私有制,土地不得买卖;私属就是禁止买卖奴婢。
虽然王莽看到了社会矛盾的症结所在,但由于改制脱离实际,最终失败。
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形成了赤眉和绿林两只较强的起义军。23年,绿林军在昆阳击败王莽军队主力,随后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设计意图:地图展示,形象生动地再现了王莽统治末期农民起义,加深记忆。
新朝灭亡,出示汉光武像点出东汉的建立。出示西汉灭亡、东汉建立的脉络图,说明教材将西汉的灭亡放入第三子目的原因。
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为汉光武帝,随后平定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由于西汉末年豪强地主的崛起,土地兼并的严重,王莽即位之后迫切需要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由于解决措施过于教条化,以失败告终。
这堂课的主线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而汉武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情况较好,但是到西汉后期出现问题,继续解决这些问题的责任就落在了光武帝刘秀身上。东汉时期就是要解决西汉时期遗留下来的这些问题,所以说我们要将这两部分内容放在一起。而刘秀采取了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东西两汉都城的变化,加深学生历史学习的时空观念。明晰课程设计,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主线把握。
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讲述刘秀的措施,并解释其作用。
(1)正式成立尚书台下属六曹尚书掌管行政、民事、外交、司法等诸多与三公九卿相重的事务,并凌驾于三公九卿之上,大大地削弱三公的权力。尚书台成为皇帝真正决策和发号施令的权力机构。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机构,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强有力的监察系统,大大稳固了东汉前期的皇权。改革刺史制度,使其成为比郡高一级的行政长官,可以处理地方政务,可不通过三公,直接上奏皇帝,逐渐形成州、郡、县三级管理制度,这就将地方行政管理直接置于皇帝的控制之下。废除了内地郡国都尉,取消地方专门统率军队的武官,将军权归并于守、相。
(2)采用“退功臣进文吏”的人才战略。以封侯褒扬功臣,给他们尊崇的地位和优厚的经济待遇,但不担任吏职。刘秀退功臣的同时多次征召“天下俊贤”授官任职,完善了西汉以来的察举制,将每年一度的选举固定为制度,通过察举求得许多上进、勤政的好官吏,对东汉初年社会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
(3)光武帝主张以“柔道”治理天下,裁并郡县,节省政府开支。东汉初恢复社会生产的措施主要集中在调整劳动力与土地的关系上:减轻刑罚,释放奴婢,安置流民,赈济贫民。东汉还采用赐民卧位的方法提高自耕农的地位。刘秀把赋税降为三十税一,以后的章帝、和帝都遵行了光武帝轻徭薄赋的政策。东汉初以“度田”为措施,整顿全国垦田数量、户籍以及赋税管理,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4)光武帝进一步加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修太学,立五经博士十四家。
(5)削弱诸侯王势力。东汉诸侯王在政治上无治民权,王国的傅与相由皇帝任命。刘秀以及明帝、章帝对诸侯王的政治行为进行严格限制,减少诸侯王的食封。中央对诸侯王有绝对的控制权。
东汉中期后出现宦官外戚交替专权,展示交替示意图,讲解原因。
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数年幼继位且年寿不长。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后,东汉统治从此走向衰落。和帝以下诸帝均年幼即位,无法亲政,由皇太后临朝称制,朝政权力实际上掌控在太后父兄手中。皇帝长大后,不满外戚专权,便依赖贴身宦官斥除外戚势力,宦官因此得以掌控朝政。皇帝亲政后又重用皇后外戚,从而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局面。外戚、宦官专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产物。君主集权的加强,必然使权力高度集中到皇帝手中,外戚和宦官是寄生于皇权的,当皇帝幼弱、统治失灵时,他们就会挟持皇帝,掌握朝政。但由于外戚宦官统治过于腐朽,又缺乏合法性,必然不会长久。
是什么原因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长期存在?封建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皇位世袭制。光武帝加强了皇权,在中央三公只有名分却无实权,皇权缺少制约。当继位的皇帝年幼或无能时,宰相不能发挥作用,大权很容易旁落到外戚或宦官之手。
设计意图:通过示意图的呈现,生动地展示了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执政的历史进程,便于学生理解。
通过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和阶级矛盾讲解东汉的灭亡的背景。
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相互争斗,致使东汉后期的政治更加腐朽黑暗,一些正直的官员和士人抨击时政,被称为“清议”,正直的官员和士人被宦官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地方豪强大量兼并土地,自然灾害频发,民不聊生。
设计意图:结合史料,做到论从史出。
讲述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其标志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对比东汉全盛图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图。
黄巾起义后,地方官员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就此出现,它动摇了东汉王朝统治基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大家可以观察东汉全盛图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图,一个分裂割据的时代到来了。
设计意图:地图对比,加深学生对空间观念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