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教材分析

3.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来自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就教材整体设计而言,与以往的教材呈现出明显的不同。

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教材采用了“通史+专题”的模式。基础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将中外历史分置于上、下两本教材中讲述,以时间为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以往采用的教材如人教版、岳麓版历史必修教材中,对通史的讲述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板块,较为割裂,不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串联通史内容,把握重难点和时代特征。在通史的课程中,新教材也设置了相关的专题,如前文所述的隋唐时期的制度专题与文化专题,这样的设置有助于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把握历史,在时空观念的框架下运用多元的视角看待历史,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新教材在叙述上抓纲举要,是为“纲要”。这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着重了解和处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完成教学。就本课而言,讲述的内容是从隋朝建立到宋朝建立前的历史。该段历史时间跨度长,政权更迭较多,是民族大融合之后的新时期。教材以时间为序,将本课内容划分为三个子目,分别为“隋朝兴亡”“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与“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即将这一时期划分为隋朝、盛唐与唐朝的衰亡三部分;第一子目侧重于隋朝的制度建设与重大工程,以及隋朝灭亡的原因;第二子目侧重于唐朝前期的繁荣与民族关系的融洽;第三子目侧重于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割据局面。其中第二子目“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所占篇幅最多,集中了教材提供的史料,是本课的重点。基于学生在初中已对本课内容有所掌握的学情,教材在编排时详略得当,对初中没有重点讲述的民族关系进行了系统详细的阐述,对初中重点内容即唐前期统治者的作为进行了简单的概括,以此达到教材的有效设计与利用。

但教材侧重对史实的梳理、概括与阐述。该时间段跨度较大,子目之间联系较为分散,教师需要整合教材内容,提炼出指向性强、与课标和教材内容关联度高、逻辑清晰、思考性强的线索将本课串联起来。基于此,我设置了“从统治者的政策与作为看王朝兴亡”这一线索,以期通过这样的线索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