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教学反思
首先,对本节课教学策略有了一些反思:
本课运用了讲授法、史料分析法、问答法,总体而言教学方法的选择贴合本节课内容的需要,能够锻炼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素养;同时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尤其是讲授郡县制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幻灯片的使用很好地配合了本节课的讲授,尤其是大量的历史地图和示意图帮助学生构建时空观、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还有进一步丰富的空间,比如可以使用情境创意法,将郡县制内容的讲述部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进一步加深对分封制、郡县制的理解。在教学手段上,可以结合视频、网上的虚拟博物馆等,丰富课堂的内容,使本节课更具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外历史纲要》内容庞杂而繁多,在设计《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的过程中,我对如何把握授课过程中的深度与广度存在疑惑:与初中教材的同类性,如何避免学生知识重复之感?初中的时候学生就学习过秦朝的政策,知识点雷同现象突出,学生难免会有知识重复之感。因此高中对这一部分历史的教学,要以素养立足。例如在学习秦统一的过程中,重统一步骤之间的逻辑关系,轻简单的时空记忆;在分析秦巩固统一的过程中,重史料中信息的提取,轻简单的概念结论;在分析秦亡原因的过程中,重历史逻辑能力的培养,轻单方面的教师讲述。如此,方有可能赋予高中历史课程以价值。
然后,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反思:
本课内容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与汉朝合为一个单元,具体要求是: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相关内容在《中外历史纲要》教材编写的过程中,为第一单元的四分之一,综合课标要求与《中外历史纲要》的叙述,本课讲课之前教学目标设计为:①能够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认识秦统一的条件,能够结合地图描述秦统一的时空顺序,感知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唯物史观、时空观念)。②能够解读材料,梳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绘制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示意图;能够结合运用相关史料,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论述秦始皇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③探讨秦朝速亡的多方面原因,尝试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从秦末农民起义认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本节课第一部分设置两个问题:春秋战国为何会一步步走向统一?为何统一大业的重任会落在秦的身上?即秦统一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从而使学生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认识秦统一的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多次展现历史地图,构建学生的时空观。本课第一个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本课第二部分内容为秦的政策,通过《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史料分析皇帝制度的特点,出示“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与“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引导学生分析王绾和李斯二人对于地方管理体制的观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分封制的弊端,从而得出郡县制实行的必然性。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能力。通过图示讲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帮助学生理解。但是这一部分的讲解不够细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应当是本节课的重点,而讲的时候只是简单梳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学生很有可能未完全理解,或印象不深刻。因此在以后本节课的讲解中应当充实这一部分内容。
本课第三部分内容为秦的暴政与速亡。从统治者大兴土木,徭役赋税沉重,进一步分析秦朝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劳役赋役徭役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势必会影响整个王朝的根基。通过严刑峻法、焚书坑儒展现统治者的暴政,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引发秦末农民战争。与学生一起探讨秦朝速亡的多方面原因,尝试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学生基本能够通过秦末农民起义认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学目标(3)基本达成。
最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通过比赛过程,我对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有了新的处理。
本课讲授从总体上来讲逻辑严谨,通过三节小诗总领各部分内容,分别为“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各环节衔接恰当;内容合适,时间把握得恰好。
但也有些问题需要注意。本课在讲授过程中部分环节不够流畅,比如最后的总结部分。由于设备原因,讲课中途PPT出现黑屏状况,虽然及时处理,并让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但对课程的流畅度也有一定影响,今后讲课之前需提前试用设备。
本节课第一部分在讲述统一的必然性时提到了经济基础的问题,但这里并未做过多解释,部分学生可能不能完全理解,此处应当进一步解释,比如:“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兴起,生产力进步,那么一个劳动力在同样的时间内可以耕种更多的土地。一些奴隶主尽量驱使奴隶从事荒田的开垦。这些新开垦的土地就被奴隶主或者开垦者占为私有,那么在私田上耕种的人可以保留一些生产资料和部分的劳动产品,已经不像从前那样只是会说话的生产工具了,他们具有更高的生产积极性。那么私田的所有者和私田上的耕种者已经不是原来的奴隶与奴隶主了,而是新兴的地主和农民。私田起初是不合法的,经过春秋一些国家的变法,比如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渐渐承认了私有土地合法化,这就促进了私田的急剧增加,这种生产关系变成了社会主流的生产关系也就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就要求上层建筑必须做出回应。
本节课第二部分“秦的政策”中,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阐释应当再进行丰富,以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印象。在讲述秦的其他措施比如户籍制度时,可适当联系当下的户籍制度,帮助学生理解,同时感受古人的制度的深远影响,比如可提一句我国近期的人口普查。
本课第三部分内容在讲解秦的暴政与速亡时,用杜牧《阿房宫赋》中的一段话引入,通过“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等对阿房宫的文学描述中窥探当时的秦宫殿的气势恢宏。评委老师认为:《阿房宫赋》毕竟是文学作品,更何况阿房宫并没有真的建立起来,因此用其作为秦朝暴政的依据存在一些问题。此处应当告知学生文学作品与史料的关系,比如:“文学作品它既是情感的宣泄,也是佐证特定时代背景的史料,也就是以文观史,以史观文,但是学生在使用史料应注意,选择文学作品作为史料时应尽量客观谨慎,不能简单地以文代史。”如果不加以说明,就最好不要选用《阿房宫赋》,换一则史料,比如汉初贾谊在《过秦论》中的分析:“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才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本课的小结部分,总结了全课的内容并进行了升华,联系项羽的失败和秦的灭亡,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板书也十分具有逻辑性、创新性。但同时应当再次强调本课主题: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这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本节课课后作业是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五道选择题和一道材料分析题,题目内容刚好和本课内容重点契合,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并加深对本课重点内容的理解。但是应当再布置一些研讨性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提升,增强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能力。
点评意见:
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观点合理,基于学情的把握,“教学速度不宜太快,教学深度不宜太难,教学广度不宜太宽”主张的提出,是本设计的亮点之一。
对教材的研读相当到位,教学设计按“秦的统一”“秦的政策”与“秦的暴政与速亡”组织和实施,逻辑清晰,科学合理,表述准确。
教学目标多了些,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更是太多,对教学内容的聚焦与教材的整合显然不够,“三个不宜”主张未能切实落实。
学生活动设计明显不足,板书设计缺少时间要素。
点评人:正高职特级教师 戴嘉平
点评意见: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陈述了教材所涉的基本史实;能够引进少量材料以补充说明相关历史问题等。
本课在内容处理方面的最大遗憾,一是没有应用充分的史料,讲出秦统一过程的艰难和必然;二是秦统一之后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先进性和体现出来的创造精神。在教法方面,没有有质量的学生思维活动。整体而言,新课标所要求的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很欠缺。本文案的“教材分析”只是“教材介绍”,谈不上分析。
点评人:正高职特级教师 李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