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2:第一子目——隋朝兴亡
时间:10分钟
(1)展示《北周、陈对峙形势图》(图略),承接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最后提到的“隋朝取代北周”。提问:灭北周后,隋朝的统一步伐就此结束了吗?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现隋统一全国时间、空间历程。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32页第一子目下第二段内容,回答:隋朝盛世有何建设?
在上一节课的最后,我们提到了隋朝取代了北周,而589年隋又灭掉了陈,至此,隋朝完成了统一。通过初中的学习,大家知道隋朝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盛世。那么隋朝盛世又有哪些建设呢?请大家阅读课本第32页第一子目下第二段的内容,老师一会请几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设计意图:运用地图和时间轴,借助PPT课件,帮助学生迅速准确了解隋统一的时空历程,培养时空观念。
(2)积储之富:以回洛仓城的其中一个仓窖——竖街东第五行回洛仓为例,出示其刻铭砖记载的粟米储存量,相当于现在275吨。275吨粮食足够当下正常的三口之家吃上700多年,而整个回洛仓城则有700多个像这样的仓窖,整个隋朝又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仓城。又提问:可否用一个字概括粮仓的特点?
(提问学生,学生回答)这些粮仓的储备量到底有多少?我们以隋炀帝年间所建回洛仓的其中一个仓窖为例。(出示材料)这个数字具体代表多少数量呢?相当于275吨。275吨什么概念?它能供我们如今一个正常的三口之家吃700年。而整个回洛仓城有700多个仓窖,隋朝除了回洛仓城,又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粮仓,可见隋朝的粮食储备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富。
材料一:(储存粟米)壹万肆仟陆佰陆拾伍头陆斤陆胜。
——据竖街东第五行回洛仓刻铭砖
设计意图:以小见大,通过数据展示,以回洛仓城的其中一个仓窖,让学生从数字中感受隋朝粮食储备量之丰富。
(3)运河之通:通过竖街东第五行回洛仓刻铭砖记载的粮食来源地——苏州、安徽、山东等地,再引导学生关注回洛仓所在地。提问:在粮食储备技术有限的隋朝,隋朝如何做到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洛阳的仓城的?出示大运河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图例,了解大运河航线(囊括了几大重要的粮食来源地)。再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回答大运河沟通了哪五大水系。提问:是否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大运河的特点?再让学生根据地图,指出运河的中心。
那么,粮仓的粮食来源地主要是苏州、安徽、山东等,回洛仓位于洛阳,这些地方离洛阳都不算近,当时的储粮技术有限,隋朝又是如何做到在较短时间内将粮食千里迢迢大量运至洛阳的呢?(开凿了大运河),从地图中不难看出,大运河的航线几乎囊括了这些粮仓的主要粮食来源地,这也就解释了隋朝为什么能够在短时间内从各方收集大量的粮食。同时,通过初中的学习我们知道大运河还贯通了五大水系,分别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对南北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那我们能不能也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大运河的特点呢?(答案:通)
设计意图:挖掘原始史料,又借助一手史料上的客观事实,启发学生思考,联想知识点。借助地图(图略),清晰直观表现运河分布,帮助学生理解。
(4)东都之盛:出示教材第37页“探究与拓展”部分的《资治通鉴》内容,让学生翻译内容。从“终月而罢,所费巨万”“醉饱而散,不取其直”中体现隋朝,特别是东都洛阳的繁盛与富有。
从地图中可以看出,大运河的中心是哪里?对,东都洛阳。书上形容洛阳城闻名于世,我们看这则史料,在课本第48页的问题探究也有。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学生翻译)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隋朝,特别是当初的洛阳,是富有、强盛的。
材料二: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终月而罢,所费巨万……卖菜者亦藉以龙须席。胡客或过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绐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
——司马光《资治通鉴》
(5)国富民苦:小结对隋朝兴盛的学习:通过粮仓、大运河、东都洛阳了解了隋朝的富、通与盛。那么这粮仓是谁修的,大运河是谁挖的,东都洛阳是谁建的呢?是隋朝的百姓。从而出示隋炀帝在位期间的民役征调表,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注意表格中的时间与民役数量。同时将“统治阶层用上好的布料缠绕树木以显示国力强盛”与“百姓衣不蔽体”做对比,体现隋朝国富民苦的本质。再回到课前导入部分的问题:杨广是炀帝还是明帝呢?强调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需要客观合理分析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从而得出合理的评价(留于课后进行讨论)。
刚才我们从粮仓、大运河以及东都洛阳讨论了隋朝的富、通与盛,那么这回洛仓是谁建的,大运河是谁挖的,洛阳城是谁修的呢?(隋朝的百姓)。就让我们来看看隋炀帝在位期间的民役使用表。从表格中大家可以看出哪些信息?(隋炀帝在位时间短,征用民役次数频繁,数量多)如果你们是隋朝的百姓,特别是男孩子,恰好是隋朝的适龄劳动力。动不动就被叫去挖河搬砖打战,你们显然会有怨言会不满。当时许多百姓,为了修建大运河,终日泡在水里,导致身体溃烂。我们再看书上问题探究部分的史料的后半部分(分析史料)。百姓衣不蔽体,统治阶层为了炫耀国力却用上好的布料缠绕树干。这和我们前面学习的隋朝的盛世外表产生了鲜明的对比。那么,我们学习了杨广为隋朝带来的强盛,也体会到了强盛背后百姓的困顿生活,同学们,你们觉得杨广是炀帝还是明帝呢?这个问题我留给大家课后进行讨论。但同学们在讨论的时候要注意,对于杨广,不可简单地盖棺定论,我们要客观评价他在位期间的功过,而不是像开头提到的两位人物,直接下结论说杨广是好人还是坏人,老师希望大家在课后讨论的时候,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能够有理有据。其实不仅仅是评价杨广,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我们都不能简单地下定论,而应该全面客观分析他的所作所为,从而得出合理的评价。

材料三: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
——司马光《资治通鉴》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粮仓、大运河、东都洛阳强盛的渲染,使学生了解隋的富强,而使用民役数量部分又对学生形成的认知造成冲突,从而产生共情,激发学生对隋朝劳动人民的同情,从而理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用足用透教材。又通过对“杨广是炀帝还是明帝”这个问题的思考,教师向学生传授评价历史人物方法,培养学生全面了解评价人物的能力。
小结:纵然隋朝是强盛而富有的,但国富民苦的矛盾始终未曾被解决。在沉重的徭役,困苦的生活之下,隋朝的百姓终于不堪重负,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中李渊在晋阳起兵,推翻了摇摇欲坠的隋王朝,建立了唐朝,并逐步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割据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