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2:“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的统一

环节2:“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的统一

1.春秋战国为何会一步步走向统一?

首先我们来看三幅地图。从春秋形势图来看,春秋战国时期,五霸既起、七雄并立,而这种既起、并立我们都知道,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战争来完成的。连年的战争沉重打击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建设,百姓痛苦不堪,十分痛恨战争。同学们,如果你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最渴望什么呢?对,我们只是希望国家稳定,安居乐业,因此我们说到了战国后期,渴望统一已经是民心所向。

除此之外,春秋时期以争霸战争为主,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而到了战国时期则以兼并战争为主,大国吞并小国,到最后形成7个实力较强的诸侯国,从战争方式的变化以及诸侯国数量的变化中,我们便可以感受到统一的趋势。

同学们再来思考一下,还有什么因素会导致在这个时期出现统一的局面呢?我们想一想,秦朝建立的是一个封建国家,那么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什么呢?对,小农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带动了经济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革,小农经济发展一方面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为其提供税源、劳动力等,另一方面脆弱的小农经济也迫切渴望统一的政权为其提供保障,比如抵御游牧民族的侵袭,构建一些防御工事、修筑一些水利工程,保障脆弱的小农经济正常发展起来。

所以,无论是从政治、经济发展趋势,还是从百姓的诉求中,我们都可以看出虽然分裂是现实,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2.为何统一大业的重任会落在秦的身上?

那么这种必然为什么由秦国来承担呢?这就有秦国独到的地方。

首先我们来看秦的地理位置,孔子曾经称之为“教外之地”,但在战争时代,自然环境的封闭性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秦国,秦国独霸西戎,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控扼黄河上游,对整个东方有居高临下之势,周围山环水绕,外地难以入侵,使得其较为安稳地发展。除了地理条件在战争时期有了一定的优势外,秦朝的国富兵强也离不开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我们再来看一则史料,“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溪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能看出,秦朝统治者对于人才的渴求,吏治的清明。

而且秦朝国统治者修建郑国渠,使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孝公及之后的统治者,大都积极改革,励精图治,就像我们熟悉的商鞅变法,不仅在这乱世得以保存,而且促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这些措施呢,最终使得在战争时期的秦国的劣势转变为优势。

所以,无论是从民心所向,还是从政治、经济发展趋势中,我们都能看出虽然分裂是现实,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即必然性。而秦自身的发展和统治者的雄才大略都为这种必然性增加砝码,最终使得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统一的重任就这样落在了秦国身上。(完成板书:分裂中孕育统一)

3.秦统一的过程

秦始皇有着吞并宇内,独主天下的志向,在公元前230—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齐。而后,他继续北伐匈奴,在河套地区设立九原郡,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修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威震四海。形成了东起辽东、西抵高原、南据岭南、北达阴山的辽阔疆域,定都咸阳,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朝。

设计意图:本节课第一部分内容设置两个问题:春秋战国为何会一步步走向统一?为何统一大业的重任会落在秦的身上?即秦统一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从而使学生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认识秦统一的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多次展现历史地图,构建学生的时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