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析探索

(二)分析探索

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

问题1:隋朝兴亡的原因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观察理解文字材料与图片材料,思考分析。

材料1

(隋文帝)勤政爱民……俭德尤古今所无,故其时国计之富亦冠绝古今焉。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

通过材料1,认识隋朝兴盛的原因。

完成统一后,隋文帝采取了勤政爱民、勤俭养德的举措,隋朝日益兴盛。

图1 隋代建设图

图2 隋大运河示意图

通过图1、图2与课本第32页内容,认识隋代的主要工程建设:设仓库,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

通过图2、材料2,结合课本第32页课堂导入与正文内容,认识隋朝开通大运河的意义。

材料2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经济上,大运河贯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经济的发展,也顺应了经济中心南移的趋势,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治上,大运河贯通南北、联系国都,方便了物资运输与军队调配,利于消除分裂隐患,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大运河对后世影响深远,是唐代得以巩固大一统局面的重要前提。

材料3 隋朝大业年间民役简表

材料4

隋大业二年有户约八百九十一万,人口数约4602万。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5

(隋炀)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胡客或过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绐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

——司马光《资治通鉴》

通过材料3、材料4与材料5,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

由材料3可知隋朝的建设征用了大量民力,对比材料4可见征发之急与重。过度役使民力,给劳动民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故而在这时出现了材料5中“衣不盖形”的情景。隋朝为了夸耀国家富强,请“诸蕃酋长”来洛阳集会,花费巨大,以此显示王朝之富。从胡客的质疑中,可以看出,在隋朝的社会中,国家十分富有,百姓却十分贫穷,国富建立在对百姓过度征役的基础上,这是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虽然隋朝短命而亡,但是在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统治之下,大一统的政权在中国重新建立起来,也为唐朝的盛世局面打下了基础。

问题2:唐朝盛世的表现与原因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观察理解文字材料与图片材料,思考分析。

阅读课本第32页至33页的内容,联系初中所学的知识,简要概括唐前期的统治者采取的政策与产生的影响。

唐太宗轻徭薄赋,知人善任;武则天选拔人才,重视发展生产;唐玄宗前期选贤任能,发展生产。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任用贤才,发展生产。唐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政策,共同铸就了唐朝前期的盛世局面。

材料6

唐以前,耕犁是长直辕犁,回转困难。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将耕犁改进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晚唐陆龟蒙的《耒耜经》中有关于曲辕犁的记载。曲辕犁在三个地方有重大改进:一是长直辕改为短曲辕;二是加装犁评,可以调节耕作的深浅;三是改进了犁壁。这种犁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在江南水田地方推广。至此,耕犁基本定型。

图3 唐三彩盘

通过材料6、图3,联系初中所学知识,了解唐朝盛世的表现。

首先从古代占据主要经济地位的小农经济入手。唐朝出现短小轻便、有利于在江南水乡耕作的曲辕犁,是南方农业进一步开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江南的农业水平得到了新的发展,区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生产工具得到了新的改进。图3呈现的是精美的唐三彩盘,唐三彩是唐朝具有标志性特色的低温釉质陶器,通过上面繁复的花纹,结合烧制唐三彩对温度的要求,可知在这一时期陶器的烧制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丝织品方面,唐朝出现了缂丝技术,以及一些吸收波斯织法和风格的制品,可以看出唐朝的丝织品吸收与借鉴了他国的经验。商业方面,唐朝交通运输业发达,市场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柜坊和飞钱,长安是当时的一座国际性大都市,唐朝与外邦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

图4 唐朝周边各民族示意图

根据图4,结合课本第33页至35页的内容,概括唐朝对于周边少数民族的政策。

对东突厥采取了“战而后和”的方式,对西突厥采取设置机构的方式,对吐蕃采取了和亲会盟的方式,对回纥、南诏与靺鞨采取了册封的方式。

材料7

唐朝推行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唐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图5 唐蕃会盟碑

根据材料7、图5,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唐王朝统治者对于民族关系政策的特点与影响。

唐王朝对于少数民族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如羁縻府州制度;确立了有效的防御体系,如军镇屯戍制度;采用的基本都是和平的怀柔政策;同时注重了与周边民族的经济贸易,促进了区域的开发。通过实行这样的政策,唐王朝维护了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巩固了统治。

图6 《职贡图》

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图6反映的历史信息,思考这样的景象与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之间有何关系。

《职贡图》中人物的服饰、形态、所携带的物品均不统一,由此可知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与国家,反映了唐朝时期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前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正是因为唐朝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才会有万邦来朝的局面,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图7 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图8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对比图7与图8,指出唐朝版图的变化并分析成因。

唐朝的版图进一步扩张,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南至南海,东至东海,西至咸海。相较西晋的版图而言,唐朝的版图大大扩张,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为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重要贡献,唐朝前期的盛世局面除了离不开统治者的政策,也是多民族共同铸造的结果。

问题3:唐朝后期衰亡的原因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观察理解文字材料与图片材料,思考分析。

唐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并非一直和平。唐初,中央设大都督驻守边疆,以防御边境安全,高宗时期大都督持节,但这一时期他们的职权仅限于兵马战守。玄宗时期,统治者追求开边扩张,加强了边镇的军队力量,节度使逐渐增多,他们的职权日益扩大,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此时中央政权内部腐朽,玄宗消极怠政,任人唯亲,加之安史二人异心,安史之乱爆发。作为一场叛乱,战乱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权的巩固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为了平叛,朝廷从边境地区调兵,边防空虚,周边少数民族趁机侵占领土。在平叛的过程之中,朝廷还对内地掌握兵权的刺史多加节度使称号,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进一步被削弱,藩镇割据局面日盛。

藩镇是唐中期实行的一种保护国家边境安全的军事屯兵制度,长官为节度使、经略使。基本上可归纳为河朔、中原、边疆、东南四种类型。

材料8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盖姑息起于兵骄,兵骄由于方镇,姑息愈甚而兵将愈俱骄地,天子熟视不知所为,反为和解之,莫肯听命……故兵之始重于外也,土地、民赋非天子有;既其甚也,号令、征伐非其有;又其甚也,至无尺土,而不能庇其妻子宗族,遂以亡灭!

——《新唐书·兵志》

根据材料8,概括藩镇在军事、政治、经济的特点,分析藩镇割据的影响。

在军事上,“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说明藩镇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在政治上,藩镇“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拥有自主权,可自行任免官吏,职位传给儿子或者部将;在经济上,“土地、民赋非天子有”,藩镇拥有财政权。

藩镇之间相互征战,破坏了社会经济,藩镇作为割据势力,削弱了中央集权。

藩镇对统一的中央集权形成了重大的威胁,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材料9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的基本情况

根据材料9,分析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唐朝后期一直持续一百多年而非迅速取代唐政权的原因。

藩镇的设立本是为了保护国家边境安全,在守卫边疆上有其作用;藩镇之间内部征战,谁都不能迅速壮大推翻唐王朝,客观上延长了唐朝的统治时间;藩镇作为经济相对独立的实体,其内部经济也获得了相应的发展。

总体而言,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局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但严重削弱、威胁到唐中央集权和统治力量。地方藩镇割据严重,中央宦官专政,朋党倾轧,种种矛盾积压,最终作用在底层民众身上,以黄巢起义为代表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907年,节度使朱温代唐称帝,历史进入到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形势,锐意改革,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五代十国的开国将领大多都是唐朝藩镇的长官,故而该时期实际上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这一时期,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上有一定的发展。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分裂的局面中都孕育着统一的因素,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地位,建立了统一的王朝宋朝。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教材所给材料,对教学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分析探索,采用层进的内容与问题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培养整合与分析材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