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2:了解(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选官制度背景、特点及影响
1.走向公平的选官制度
(1)汉朝察举制。
教师活动:简单介绍汉朝察举制的产生与定义。展示第一则材料,引导学生互动回答问题:“如果孟郊身在汉朝,以孝廉为选官标准的察举制时期,他可以做官吗?”
材料一: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葛洪《抱朴子》
学生活动:互动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问答法,联系孟郊的时代背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①展示书本历史纵横的语段:“汉末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清议制度失去了社会基础。”以三国时期诸葛亮、诸葛瑾为例子,两兄弟一个身在川蜀、一个身在东吴,无法评议,证实该说法。②总结概括汉末察举制的积弊和社会基础丢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由此产生。
设计意图:采用讲述法,解析书中的史料,使学生对察举制知识初步认知。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官员与中正九品对应关系

教师活动:简单介绍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出示九品中正制对应关系图。
设计意图:利用展示法,图文并茂,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互动回答问题:“如果孟郊身在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时期,他可以做官吗,这时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官?”
学生活动:互动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问答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思考九品中正制下的官员出身。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
教师活动:呈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氏起家官统计表,重点提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也属于琅琊王氏。给出问题情境:东晋时期的“王与马,共天下”,王氏士族政治势力强大,相比于庶族的孟郊,起家官的等级上呈现怎样的情况?
学生活动:阅读书本,得出结论“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并提出问题:九品中正制的实行有无弊端?弊端表现在何处?
材料二:次凝之,仕历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孙恩之攻会稽,僚佐请为之备。凝之不从,方入靖室请祷,出语诸将佐曰:“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既不设备,遂为孙所害。
——《晋书·王凝之传》
王凝之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羲之的伯父是东晋大将军王导。在家族庇佑下,才华平庸的王凝之承袭为东晋官员。妻子谢道韫还曾经评价王凝之:“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设计意图:通过王氏的材料,培养学生史料解释的能力,并通过历史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九品中正制的积弊引出科举制的产生原因。
教师活动:①总结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不能稳定保证官员的高素质,容易造成社会阶层僵化;②分析南北朝末期,九品中正制的积弊以及士族的没落,科举制应运而生。
(3)隋唐科举制。
教师活动:呈现给出表格,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并具体解释进士科和明经科。

学生活动:阅读书本第一目第二段,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表格法,建构基础知识的基本框架,增加与学生的简单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