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三
设计意图:关于隋朝建立和巩固统治的措施方面,通过兴建洛阳城、广设粮仓、开通运河三大措施对应教学立意中的“易变”。通过表格、帛画和文字材料引导同学们思考隋朝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背后引发的亡国隐患,也即唐王朝所承之“弊”究竟是什么。
教师讲解:我们可以从《隋书·炀帝纪》记载推测出洛阳的地理位置优越,天时地利人和,水陆交通也非常便利。所以隋炀帝兴建了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一、隋朝兴亡(二)隋朝建设与发展
兴建洛阳
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今可于伊、雒营建东京。
——《隋书·炀帝纪》
除此之外,隋炀帝还广设粮仓。1969年考古工作人员对含嘉仓城进行发掘,其中最大的窖口18米,深12米,最小的窖,窖口有8米,深6米。该仓建于隋朝,到唐朝时仍然使用。右图的砖铭详细记录了仓窖位置,储粮来源、数量、入窖年月、负责管理官仓的官员姓名情况等等。如此详细地记录可见朝廷对于粮食储藏是非常重视的。
一、隋朝兴亡(二)隋朝建设与发展
广设粮仓
“洛口仓米逾巨亿”,“周围二十余里,穿三千窖,窖容八千担”。
——据《资治通鉴》《隋书》整理
一、隋朝兴亡(二)隋朝建设与发展

含嘉仓粮窖示意图

含嘉仓砖铭记录粮食入仓时情况
教师通过表格材料引导同学们思考:我们从下边的表格,可以看出隋朝官仓的数量巨大,结合大运河示意图(图略),大家发现粮仓的地理分布有什么特点呀?
地理分布讨论环节(3分钟的讨论时间):

思考:隋朝粮仓的地理分布有何特点?分析如此设置的原因。
教师进一步设问(给出5~8分钟的讨论时间):
同学们思考:为何粮仓要沿着运河而建呀?
教师给出参考思路:
粮仓沿运河而修建是为了方便南北粮食运输,保证了隋王朝的粮食充足供应;统治者通过运河调度资源,稳定了隋王朝的经济秩序,隋实现了富庶局面。
隋开通大运河从西苑引谷水、洛水到黄河,自板渚引黄河水通往淮河,沟通了南北运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教师讲解:我们看这些大工程虽然带来了经济的富庶,但是它也同时隐藏着巨大的弊端。同学们继续阅读下面的材料,思考隋朝工程的建设带来了哪些不利影响呢?
一、隋朝兴亡(三)隋朝的灭亡
(炀帝)登基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余万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及亲征吐谷浑,驻军青海,遇雨雪,士卒死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馈运者倍之。又逆征数年之赋,穷侈极奢。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身丧国灭,实自取之。
——杜佑《通典》卷七
一、隋朝兴亡(三)隋朝的灭亡


▲隋炀帝乘龙舟航行于大运河上的情景(18世纪帛画)
教师讲解:我们看隋炀帝时期的工程建设劳民伤财,大兴土木,耗尽民力。同学们想象一下你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刀光剑影的厮杀不断,百姓被迫做贵族的奴仆承担艰苦的徭役,而皇帝却生活奢靡,乘坐豪华龙舟南行游玩,于是百姓们饥寒交迫,饿殍遍野,哀鸿满地。你会如何想?如何做?我们知道隋朝末年爆发了农民大起义,身丧国灭与隋炀帝的背离民心的治国理政措施密不可分。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洲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锡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杜佑《通典》卷七
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至灭亡。
——《贞观政要》卷8《辨兴亡》
弊: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穷兵黩武。
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