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4:“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秦的暴政与速亡

环节4:“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秦的暴政与速亡

但是,历史的发展难遂人愿,在战争频仍的年代,虽然秦统一是必然趋势,但长期分裂中形成的这种统一一定会有很多潜在的问题没有解决。并且,统治者在后期为了彰显自己的威仪,穷奢极欲,大兴土木,横征暴敛,最终二世而亡。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曾哀叹道: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似乎也就是秦末的真实写照。那就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三部分,秦的暴政与速亡。

首先我们来看,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的一段描述:“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对,宫殿修建很豪华对不对。后世考古中证明阿房宫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但是我们从后人对阿房宫的描述中也可以窥探当时的秦宫殿的气势恢宏。再比如大家熟知的兵马俑,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生动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但是,大家在感叹于杜牧笔下的美与壮观时,震撼于秦王的伟大成就时,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时,也要明白,古代劳动人民不仅是艺术的创造者,也是制度压迫的受难者。在这种大兴土木,沉重的劳役、赋役、徭役之下,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连年修建阿房宫、长城等,占用了大量的劳动力与劳动时间,百姓错过农时,这对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古代封建社会而言更是沉重的打击。

那有同学就说了,我可不可以不去服劳役,安心守着自己的家过安稳日子呢?当然不行,因为有严刑峻法。虽然说严刑峻法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秩序,但它也成为百姓的一道枷锁。

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部分刑法,这些字确实很生僻,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刑法的残酷,这些酷刑也进一步激化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

除此之外,在思想上,秦始皇也采用了较为极端的手段。著名的历史事件焚书坑儒就是他思想政策的突出体现。焚书、坑儒其实是两件事情。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将不是以秦为正宗的历史书全部烧掉,在一起谈论诗书的也要杀掉抛尸街头。而坑儒呢,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是这样的:方士侯生、卢生本来是受命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死的仙药的,后来因为不满意秦始皇的所作所为便逃走了。此举激怒了秦始皇。他觉得自己花费巨资却求不到仙药,善待儒生,听到的却都是诽谤的话,于是就让御史把读书人捉来审问。读书人互相告密,秦始皇便亲自圈定了犯禁者的名单,共460余人,在公元212年,秦始皇把他们全部活埋,并告知天下,以示惩戒。这也能体现出秦始皇的暴行。秦始皇这种高压的思想政策,钳制思想,控制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也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于东巡途中,胡亥继承皇位,是为秦二世。秦二世即位后,实行残暴的统治,他将十二个兄弟处死,大量征发全国的农夫修造阿房宫和骊山墓地,常年的无偿劳役与农民的赋税负担,使得百姓苦不堪言。

秦朝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劳役、赋役、徭役沉重,这种新产生的阶级矛盾势必会影响整个王朝的根基。再加上原本被灭的六国力量依然存在,也对秦朝统治有较大威胁。于是,在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号为“张楚”,借助楚国的名号,激发之前六国对秦朝的痛恨,迅速集结了一批反秦的百姓,来推翻秦朝统治。在旧矛盾与新矛盾的双重作用下,戍卒叫,函谷举,以陈胜、吴广为代表的秦末农民起义迅速蔓延到全境,其中以项羽、刘邦为代表的势力迅速崛起,反秦势力日益壮大。公元前207年,刘邦军队攻占咸阳,屯军灞上,子婴眼看大势已去,只好脖子上系上白绫,坐着白马白车,捧着传国玉玺向刘邦投降。这也标志着秦朝的灭亡。

当然,秦灭亡战争并未结束,但是此时的战争性质已经不是农民战争了,而是以刘邦、项羽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由此便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相争。而有关刘邦、项羽的典故也有很多,比如鸿门宴,刘邦表现出的隐忍与项羽表现出的刚愎自用,再比如约法三章大家应该知道,反映了刘邦得民心,尊重百姓,与项羽的烧杀抢掠截然不同。从鸿门宴到约法三章,历史仿佛已经建立了两个人的形象,他们最终谁胜谁败也就似乎有了答案,垓下悲惨别离也就有了必然性。

设计意图:本课第三部分内容为秦的暴政与速亡。从统治者大兴土木,徭役赋税沉重,进一步分析秦朝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劳役赋役徭役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势必会影响整个王朝的根基。通过严刑峻法、焚书坑儒展现统治者的暴政,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引发秦末农民战争。与学生一起探讨秦朝速亡的多方面原因,尝试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学生基本能够通过秦末农民起义认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