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及提升方法
针对与学生互动模式较为单一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教法方面以及学法方面的扩充来进行完善,比如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树立独立思考与协同合作的学习意识。形成利用表格或框架图归纳梳理历史现象的内部关系的能力,以此能够自主建构起知识框架和知识体系,树立有系统、有逻辑地总结历史知识的意识。通过展示来源多样的历史学习材料,学生能够从多种渠道了解学习对象的概貌,掌握“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原则。通过对史料的研读与分析,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以及对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并且能够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通过展示历史地图,养成学生识图、用图、读图、从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且树立时空结合的观念。
针对课堂内容呈现效果存在不足的问题,后期教师可以针对教学的重难点来进行取舍,保证学生对课程重难点问题的透彻理解。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保证针对重难点讲解所需的充足时间。在此基础上,针对课程中的一些非重点问题,或者是在具体学习情况能够允许的前提下,教师可以略讲,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确保课堂呈现的效果。比如在本节课,也就是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针对课程标准所提到的“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教师需要着重进行讲授的部分是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以及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那么初中时期学生已经学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变动就可以略讲,本课重点是突出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点评意见:
本教学设计基于对课标、教材和学情的了解,重构教学结构,以社会大转型为主要线索,以大动荡(政治)、大发展(经济)、大变革(变法)、大解放(思想)和大交融(民族)这五个板块来组织并推进教学,结构清晰,这是可贵的。
较为重视文献材料的运用,有助于感性地展示这一阶段的时代风貌,也有助于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涵育。
本教学设计的板书,能较好地体现教学设计意图和本课的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本教学设计需要优化的是有内在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过多,聚焦不足,能进一步整合吗?二是由于目标过多,教学时间肯定紧张,这导致虽然有设计,但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可能不会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会受到影响。
点评人:正高职特级教师 戴嘉平
点评意见: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教学设计,用“五大”重组教材内容(教材共四个子目),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把握;扣住课标要求,将这一时期的历史,定位于中华民族初步形成、民族认同感的形成时期,立意准确;引进相应史料,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新课标所要求的五大核心素养培养;能将此前后的历史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过程性和整体性等。
导入使用的材料历史信息量较大,也紧扣着本课的主要内容,能够从形象性和思维性两个方面吸引学生;整个设计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的参与过程;所引史料本身图文并茂,整体显得活泼,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思维等。
板书设计的图示,未能揭示“五大”方面之间的关系,以及华夏认同与社会大转型分开,前者有失遗漏,后者有失精准。
点评人:正高职特级教师 李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