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结构的特点
要想充分了解高等教育在其社会和教育背景中的作用,就必须考虑它与“竞争者”相比所具有的独特职责。高等教育机构通过发挥教育功能,很显然地完成着为劳动力市场培训学生的任务。
关于这项功能,我们首先必须考虑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不同任务和“竞争”。高等专科学校有一项明确任务,即在较短时间内通过职业性课程为劳动力市场培养学生。高专学生必须在学习之前或学习期间掌握实际经验,高专的教师在他们大学毕业后必须有5年的高教系统外的实际经验方可被聘用。高专对学生和雇主来说都是十分有吸引力的。虽然高专只拥有高校1/4的学生,但高专新生数量的增长快于大学新生。拥有完全中学普通毕业证书,本来有资格上大学却到高专学习的学生,其数量在1975—1988年之间增长了7%—14%(Lewin and Schacher,1989:71);而且前文提到过,40%以上的高专新生拥有完全中学普通毕业证书。1990年,高专招收到的新生占全部高校新生总数的22%,但高专的毕业生却占高校全部毕业生的35%。2/3的工程师毕业于高专,50%或者更多的计算机科学的毕业生拿的是高专学位。在工业的招聘广告中,52%的广告并不区别大学和高专的学位(Wissenschaftsrat,1991年)。最后一点,高专毕业生的失业率低于大学毕业生。
大学传统上在教学和职业训练方面没有高专那样清楚的自我角色意识。根据德国大学的传统,教育多多少少是研究的“副产品”,教育的进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学校。一方面,高专和大学在向学生和劳动力市场提供他(它)们好像越来越希望从高校得到的那些东西方面,似乎展开了竞争。另一方面,大学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形象和声誉,即提供学术证书,这些证书有助于毕业生通向工业社会等级系统中的高级职位,尤其是公职中的高级职位。高专虽然只培养了1/4的有学术资格的劳动力(academic labor force),但也许被视为一种安全阀:它替大学吸收了学生数量上的某些压力,因此帮助大学保持了其“精英”地位。高专似乎在有学术资格的劳动力内部预备了某种差异,这种差异也许是,也许不是劳动力市场所要求的,但正是这个理由,这种差异在大学教师中有它的拥护者。结果,不仅在工业界和政界,而且在大学部门内部,人们呼吁扩大和发展高等专科学校部门;这遭到一些人的抱怨,他们说增加对高专的投资势必以牺牲大学为代价。
在这个系统之外,主要竞争者是职业教育。对大多数职业来说,德国职业教育系统是双元制的。初学者(或学徒)与公司有协议,部分训练在公司进行,其他的教学在公立学校进行。德国人对这种双元制比较自豪,这种制度关系到年轻一代中的大部分人。比如1989年,72%的中学毕业生(包括那些持有普通和专业毕业证书的学生)接受了双元制职业教育(BMBW,1989:64)。德国普遍认为,拥有很高比例的受过很好训练的熟练工人,是德国工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源。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有一些“优点”是高等教育系统所无法比拟的:
——它是毕业生的雇主“主权”范围内的事,它由雇主提供经费,这样,雇主的身份和利益得到保证;
——跨公司的、基于雇主和雇员共识的、全国协调的课程,使得这种制度具有高度的应变能力。也就是说,双元制为及时调整课程计划以迎接新的挑战提供了保证,能避免公司专门职业的狭隘训练;
——实行外部考试并对跨公司训练进行监控,同样发挥了保证职业训练质量的功能;
——教学计划中学校一方为学生提供理论教育和普通教育,而公司一方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实际经验和理论基础。同时跨公司的训练设施或大型企业的训练模块弥补了小型企业训练设施的不足。
1990年,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就学的学生(159万)第一次超过了在职业教育系统中就学的学生(148万)(这并不意味着具有学术资格的劳动力比例大于熟练工人比例)。因此,有人抱怨说,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对德国如此重要——由于支持高等教育而正在受到损害。可以开展这方面的辩论,一方面因为就业市场需要多少高等学校毕业生(与职业培训系统毕业生相比较)的问题,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甚至还没有采取什么手段去寻求这种共识),另一个原因可能是这样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随着高等教育系统越来越多地培养出熟练工人,就业准备的方式正在改变,也就是正在背离德国双元制职业训练那种被证明有效的、基础雄厚的、普遍被接受的方式。
与职业训练系统相比,对高等教育的潜在的不足的这种担忧,可以说明某种压力,特别是来自产业界的压力:他们要求更广泛地建立另一种形式的高等教育,这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已在巴登—符腾堡州建立起来,在另外两个州已处于发展阶段。所谓“职业学院”所提供的学位,其水平类似于高等专科学校的水平。然而,职业学院与高等专科学校不同,它代表着双元制职业教育系统向高等教育系统哲学观念的转变:其学生与公司订合同,三年制的课程被安排成“三明治式”的,以便在学校的理论学习阶段与在各个公司的实际学习阶段交替进行。这种方式的高等教育的主要专业是工商管理和工程学。由于职业学院的建立,巴登—符腾堡州大学生的构成,已与全国的大致状态有很大不同:1990年56,317名大学生中,50.78%是在大学学习,29.48%属于高等专科学校,19.74%属于职业学院(HIS,1991a)。
关于与高等教育比较而言的职业教育系统的重要作用,必须考虑另外一个事实:1989年高等教育入学新生(他们持有普通高校或专科高校入学证书)中,35%已经完成了职业教育,并持有与他们在大学所学专业多少有些联系的某个领域的职业学位(a professional degree)。对那些进入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来说,这有点不证自明,但对那些持有普通高校入学证书的学生来说,就有点令人费解了,他们中事先受过职业训练的比例从1985年的15%增加到1989年的24%(BMBW,1990年)。
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传统上是德国大学的核心任务。希望将德国大学这种传统角色保持下去的人有一些担心,担心学生数量太多会对大学传统的研究职能产生某种损害。德国似乎存在一种共同的看法,认为大学应该固守基础研究,虽然大学到目前为止,仍然担负着大多数大学生的教育任务。人们所建议的补救办法之一是,在大学研究者和非大学的研究单位这对“竞争者”之间建立更密切的合作。
在与研究紧密相联的这第三个功能方面,大学无对手,无论是高教系统内还是高教系统外:大学以其授予哲学博士学位和大学教授资格的专有权利,为高等专科学校和大学自身以及非大学的研究机构提供未来的研究人员和教授。要获得高等专科学校的教授职位必须先取得哲学博士学位,而这种学位只在大学能获得。考虑到大学的这种作用以及已经存在的教学超负荷问题,已决定从公共资金的专项经费中拿出一些钱投入到专门的研究生院,以便维护高教系统中大学的这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