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系统的历史和基本原理
尽管英国某些大学如剑桥、牛津的历史可追溯到12、13世纪,而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直到二次大战以后才成形和明确起来。尽管理论有时也自相矛盾,但它总在不断地发展。战后由于学生个人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高教系统就有了大规模的拓展。首先,把一些大学学院升格为正式的大学,创办高级技术学校和新的大学,并且通过现有大学扩招学生以扩大规模。但是在50年代末,人们发现这种方式并不能产生所要求的扩展——大学提高他们的入学条件以对付需求的增长,而不是在现有的基础结构接纳更多学生。(Fulton,1991)在系统内外的压力日益增长状况下产生了罗宾斯委员会,负责研究未来英国高等教育。1963年发表的罗宾斯报告明确阐述了这一原则,即“所有在能力和造诣方面有资格学习全日制课程的青年应该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Robbins Report 1963:49)此后这一原则成为英国高等教育体制发展的指导原则。
然而与罗宾斯委员会的建议相反,高等教育进一步扩张,大部分并未发生在大学以内(“自治”的部分),而是通过建立第二个高等教育部门,即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或“公立”的高等教育部门。1965年,教育部长克罗斯兰,在他的沃立奇(Woolwich)演讲中提出双重制原则,并在1967年的兰开斯特(Lancaster)演讲中进一步加以阐述。在白皮书《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发展计划》中正式形成。这一政策性文件规定高级技术学院(如巴思、布拉德福、布鲁内尔、拉夫巴勒等校)升格为大学,冻结现有大学的数量,通过合并以往的艺术、教育、技术学院,建立30所多科技术学院,并将所有公立高等教育部门其他院校(包括学院和高等教育学院),归地方教育当局管理(包括多科技术学院)。当时公立高等教育部门存在着英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另一原则,即高等教育各部门“平等存异”。大学保持自己传统的学术任务,包括进行基础研究,而公立高教部门必须发展职业高等教育和相关类型的高等教育,并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特别是向他们提供部分时间制的副学位课程。正如我们下面要谈到的,多科技术学院是以一种比较复杂的眼光来看待它们在高教系统中的作用,通过所谓“在学术上的倾斜”过程(Pratt and Burgess,1974),努力变得更加平等,和根据有些人所说,缩小和大学的差别。
到80年代末,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部门,若不是在地位上,那么就是在规模上可与大学匹敌。1987年,多科技术学院不再由地方教育当局管理,1992年他们被授予“大学”的名称。如果说双重制并未完全废除,但已发生很大的变化,74所左右的大学拥有90%的学生,另外143所各类学院拥有剩余10%的生源。但是,多科技术学院获得了大学地位,他们已经发生的变化和将要发生的变化以及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并不明朗。另一种观点认为,英国人对“大学”一词的理解扩大了,许多历史悠久的大学可能发觉他们自己在压力下呈现了“多科技术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