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心包炎

一、急性心包炎

急性心包炎是心包脏层和壁层之间的急性炎症,可由细菌、病毒、自身免疫、物理、化学等因素引起。心包炎可单独出现,也可是某种疾病的一部分表现或为其并发症。

常见的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感染性因素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立克次体等感染;非感染因素包括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肌梗死后综合征、肿瘤、尿毒症、放射性损伤、外伤等。以往常见的病因为风湿热、结核及细菌感染,近年来,病毒感染、肿瘤、尿毒症性和心肌梗死性心包炎的发病率呈明显增加趋势。

急性心包炎分为纤维蛋白性和渗出性两种。①纤维蛋白性:急性炎症反应时,心包脏层和壁层上有纤维蛋白、白细胞和少量内皮细胞渗出,此时无明显液体积聚,称为纤维蛋白性心包炎,又称急性“干性”心包炎。②渗出性:随着病程进展,心包腔渗出液增多,逐渐发展为渗出性心包炎,积液量由100 mL至2 ~3 L不等,外观黄而清亮,偶可混浊不清、脓性或呈血性,多在数周至数月内吸收。当渗出液短时间内大量积聚,心包腔内压力迅速上升,引起心脏受压,导致心室舒张期充盈受限,周围静脉压升高,最终使心排血量显著降低,血压下降,出现急性心脏压塞的表现。

急性心包炎的病因很多,部分病因不明。常见的病因有特发性(非特异性)、感染性(病毒、细菌、结核等)、免疫-炎症性、肿瘤及创伤等。其中以非特异性、结核性、化脓性和风湿性心包炎较为常见。国外资料表明,非特异性心包炎已成为成年人心包炎的主要类型;国内报告则以结核性心包炎居多,其次为非特异性心包炎。恶性肿瘤和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心包炎在逐渐增多。随着抗生素和化学治疗的进展,结核性、化脓性和风湿性心包炎的发病率已明显减少。除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心包炎外,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