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疾病概念
颅内压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壁所产生的压力。由于脑脊液介于颅腔壁和脑组织之间,所以脑脊液的静水压即可代表颅内压力。颅腔是由颅骨组成的封闭空腔,是一个不能伸缩的容器,其总体积固定不变。颅内容物包括脑组织,脑脊液及供应脑的血液,三者的体积与颅腔容积适应并使颅内保持稳定的压力,称为颅内压。它们的总体积和颅腔容积是相应的,通过生理调节来维持动态的平衡。正常人侧卧位时脑脊液的压力为0.784 ~1.765 kPa(相当于80 ~180 mmH2O)。如压力>1.956 kPa(200 mmH2O)则为颅内压增高。当颅腔容积与颅内容物体积之间平衡失调,超过生理调节的限度时可引起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又称颅内高压症,患者常有头痛、呕吐和眼底视神经盘水肿三大病症。由于颅内压增高可导致胸水肿或脑疝而引起患者死亡,因此是一种威胁生命的病症。
颅腔的代偿容积:脑脊液及血液是可流动的成分,在颅腔容积中起重要作用。脑脊液占颅腔总容积的10%,血液占2%~11%。颅腔可代偿容积为颅腔总容积的8%~10%,超过这一界值可发生颅内压增高。颅内压的生理调节失控是产生颅内压增高的关键因素,临床上常见的有下列几种:颅内容物增加(脑体积、脑血液量、脑脊液);颅内占位性病变;颅腔容积缩小。
(一)病因
常见的病因:颅内血肿、快速生长的脑肿瘤或脑脓肿、脑寄生虫、肉芽肿等颅内占位性病变;脑组织损伤、炎症、缺血缺氧、中毒等引起的胸水肿以及占位性病变周围出现的胸水肿反应;高碳酸血症时,因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增高导致脑血管扩张,使脑血流量增多。此外脑脊液的分泌、吸收失衡,或循环障碍所致的脑积水,也是造成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因素。另外颅腔容积的减少可导致颅内压增高,如凹陷性骨折时颅盖骨大片凹陷,使颅腔变小;或先天性畸形如狭颅症,使颅腔容积变小。
(二)发病机制
颅内压增高时,脑血流量减少,脑组织处于严重缺血缺氧的状态。严重的脑缺氧会造成胸水肿,进一步加重颅内压增高,形成恶性循环。当颅内压增高到一定程度时,尤其是占位性病变使颅内各分腔之间压力不均衡,会使一部分脑组织通过生理性间隙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位,形成脑疝,引起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疝出的脑组织压迫脑内重要结构和生命中枢,常常危及生命。
1.颅内发生占位性病变
其体积超过了机体生理代偿的限度,例如颅内有巨大的肿瘤。
2.颅内病变
如当脑部遭到严重损伤,引起严重的功能破坏时。脑组织损伤、炎症、缺血缺氧及中毒引起胸水肿,导致脑组织体积增大,颅内压随之增高。
3.病变的发展过于迅速,使代偿功能来不及发挥作用
例如颅内急性大出血,在短时间内就使颅内压达到平均动脉压水平,使脑血流处于完全停滞状态。
4.脑脊液通路受阻
病变堵塞了脑脊液通路,使脑脊液的颅内空间代偿不起作用。如脑脊液生成过多或吸收循环受阻所形成的脑积水,扩大了正常脑脊液所占有的空间,从而继发颅内压力增高。
5.颅内原有的调节功能受到全身情况的影响而衰退
例如原已得到控制的脑瘤病例因有并发症出现,如毒血症、呼吸障碍、缺氧、尿毒症、酸碱平衡失调等使之失去平衡而趋向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