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

1.概述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后症状减轻。患病率为77 ~150/100万,年发病率为4 ~11/100万。女性患病率大于男性,约3 ∶2,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儿童1 ~5岁居多。重症肌无力在医学上有“绝症中的绝症,不死的癌症”之称

2.病因

(1)重症肌无力是横纹肌突触后膜nAchR自身免疫性疾病。

1)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nAchR -Ab)的作用下,乙酰胆碱受体的数量减少,敏感性下降。

2)20世纪50至60年代:胸腺素增高抑制乙酰胆碱合成。

3)60年代以来:提出自身免疫学说。

4)73年建立电鳗鱼实验:将纯化的电鳗鱼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nAchR )免疫动物建立重症肌无力模型,并以此测出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中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2)重症肌无力是T细胞依赖的自身免疫疾病。

1)80%重症肌无力患者伴有胸腺异常。

2)33% ~75%胸腺瘤病例有重症肌无力现象。

3)重症肌无力患者周围血中存在高度优势的nAchR特异性T淋巴细胞。

(3)遗传基因在自身免疫发生过程起重要作用。

1)临床表现:重症肌无力发病率为6 ~10/10万。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期,一是10岁以下人群,占总发患者数的40%左右,二是20 ~30岁人群占总发患者数的40%左右。男女比例为:2 ∶3。女性病例从20 ~35岁发病最多;男性病例从40 ~55岁发病最多。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易于疲劳,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晨轻暮重,症状波动。感冒、精神刺激可使症状加重。女性患者经期症状加重;闭经、妊娠期减轻,产后加重。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症状为眼外肌麻痹,可出现眼睑下垂,复视、斜视。

2)临床分型。

Ossermen改良法分型,为标明MG肌无力的分布部位、程度及病程。一般采用Ossermen改良法的分型:

Ⅰ型:只有眼肌的症状和体征,无死亡率。

ⅡA型:轻度全身肌无力,发作慢,常累及眼肌,逐渐影响骨髓肌及延髓肌。无呼吸困难,对药物反应差。活动受限,死亡率极少。

ⅡB:中度全身肌无力,累及延髓肌,呼吸尚好,对药物反应差。活动受限,死亡率低。

Ⅲ型:急性暴发性发作,早期累及呼吸肌,延髓和骨髓肌受损严重,胸腺瘤发现率最高。活动受限,对药物治疗效差,但死亡率较低。

Ⅳ型:后期严重的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最少在Ⅰ型或Ⅱ型症状出现2年后才达此程度,可逐步或突发。胸腺瘤发现率占第2位。对药物反应差,预后不佳。

Ⅴ型:肌萎缩型,起病半年出现肌肉萎缩,生活不能自理,吞咽困难,食物误入气管而由鼻孔呛出。口齿不清或伴有胸闷气急。因长期肌无力而出现继发性肌萎缩者不属于此型。病程反复2年以上,常由Ⅰ型或Ⅱ型发展而来。

Ⅳ型:后期严重的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最少在Ⅰ型或Ⅱ型症状出现2年后才达此程度,可逐步或突发。胸腺瘤发现率占第2位。对药物反应差,预后不佳。

(庞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