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

【护理】

1.治疗护理

1.1用药护理

1.1.1镇痛镇静药物使用的护理:遵医嘱给予镇痛镇静药,镇痛药物可扩张外周静脉和小动脉,降低心脏负荷,同时其镇痛作用可减轻患者的紧张和烦躁不安。我们一般给予吗啡止痛,使用此类药物时密切观察呼吸、面色的变化,以防止药物对呼吸循环的抑制。

1.1.2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护理:注意有无皮肤黏膜出血、血尿、黑便等症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警惕内脏出血。

1.2临时起搏器的护理

1.2.1妥善固定临时起搏器及起搏电极,严格交接班,各班加强巡视,尤其是夜间,检查起搏器各部件有无脱位,各接头及导线是否连接紧密,固定敷贴是否粘贴牢固、无卷边等情况。预防电极移位,术侧肢体位置应保持相对固定,限制不必要的体位活动,禁止剧烈活动,避免大幅度翻身、用力咳嗽、屏气、用力排便等。

1.2.2查看临时起搏器设置参数,起搏频率、起搏阈值及感知灵敏度,做好交接。对于起搏器依赖的患者,需观察起搏心率与临时起搏器设置频率是否一致,心电图若出现无起搏或间歇性起搏,考虑电极移位,需及时通知医生调整电极。患者自身心率恢复需逐渐减慢起搏频率,待原发病因去除,可考虑拔除临时起搏器。

1.2.3临时起搏电极多为双极电极,很少受外界干扰。由于临时起搏患者一般都在心电监护中,若出现不应有的抑制时也能立即识别,电磁干扰一般不会有严重后果。但除颤放电可能会损坏起搏器,故每次除颤后应仔细检查起搏器。

1.2.4临时起搏器常用VVI模式,若患者出现头昏、乏力、低血压、心悸、胸闷等表现时,可考虑患者出现起搏器综合征,减慢起搏频率以尽可能恢复自身心率,缓解症状。

1.2.5观察临时起搏器电池消耗情况,及时更换电池。

1.2.6预防感染,做好体温监测,必要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1.3管道护理

每日评估CVC及留置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管,评估穿刺点有无发红、肿胀、渗血及渗液,维持导尿袋密闭、无菌且通畅的引流,尿袋维持在膀胱以下的位置,正确规范固定导管。

1.4便秘护理

嘱患者多食含纤维素及维生素量丰富的食物,少量多餐,并适当腹部环形按摩,以促进肠蠕动或遵医嘱给予口服缓泻剂,如:达立通、杜密克。

1.5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护理

1.5.1心电监测注意心电图变化:观察生命体征,如出现心律失常时,及时报告医生。

1.5.2观察反驳效果:严密观察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反搏压与反搏压。

1.5.3观察患者抗凝治疗效果:术后患者需要达到全身肝素化(ACT 250 ~300秒,凝血酶原时间18±2秒),防止血栓形成。注意伤口出血情况及皮肤黏膜、尿液等有无出血。

1.5.4保证管道通畅及密闭性:注意导管各连接处有无松动、脱开及血液返流等情况出现。各接口紧密衔接。妥善固定有创动脉导管并保持其通畅。

1.5.5采取正确舒适的卧位:①严格卧床休息,适当限制术肢的活动,病情允许者床头摇高不超过30°,侧卧位是不超过40°,术肢伸直,避免屈曲。②下肢做被动功能锻炼,即肢体按摩、拍打。加强皮肤护理,预防褥疮。

1.5.6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①注意下肢循环的观察,每班对比双下肢的足背动脉搏动强弱、皮肤的颜色、温度、周径、感觉、血管充盈情况。②观察患者分泌物、呕吐物及排泄物的颜色,注意有无口鼻、牙龈、皮下出血。倾听患者主诉有无腹痛、腰痛、头痛等症状,谨防内脏、腹膜后、颅内出血等可能。③每日监测血常规,观察血红蛋白、血小板情况。

1.5.7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24 h更换伤口敷料,有渗血随时更换,注意观察有无红肿热痛和分泌物。

1.5.8做好基础护理。①呼吸道护理:翻身拍背,必要时进行吸痰。②定时翻身,预防压疮。③肢体功能锻炼。④加强营养:以高蛋白、粗纤维,含钙丰富的,易消化饮食为主。⑤心理护理: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一旦发现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应当马上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心理负担。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家属陪伴是非常重要的。

2.观察护理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病情变化,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肿胀。

3.生活护理

3.1饮食护理

给予患者清淡易消化,含纤维素及维生素量丰富的食物,少量多餐。

3.2皮肤护理

保持患者皮肤及床单衣物等清洁干燥,污染潮湿时需及时更换,定期床上擦浴,保证患者的舒适度。预防压疮,患者因长期卧床制动,需定时翻身,并观察受压皮肤有无受损,必要时给予减压用具,如软枕、减压护理贴等。至少每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一次,以防压疮的发生。

4.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危急,常使患者处于极度恐惧状态,安装临时起搏器及IABP限制患者活动,更加深了患者焦虑情绪,护士应对其加强心理护理。鼓励患者表达出内心的感受,接受患者因疼痛产生的行为反应如呻吟、易激惹等,解释不良情绪会增加心脏负荷和心肌耗氧量,不利于病情控制。向患者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让患者了解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恐惧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5.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疾病相关知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鼓励患者保持平和心态,指导患者改变不正确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养成良好、规律的作息习惯。出院时,告知患者及家属每种药物的作用、用法及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切不可随意增减药量和停药。嘱患者定期门诊复查,如再发生胸痛及其他不适时应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