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一)疾病概念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胎儿期室间隔发育不良导致的心室间异常交通。室间隔缺损小者多无临床症状;缺损大者在出生2 ~3个月开始出现症状。婴儿期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甚至左侧心力衰竭。随生长发育,缺损可逐渐缩小致临床症状逐渐减轻,2岁以后症状好转,但劳累后常有气促、心悸,伴有发育不良。主要手术方法是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修补术。
1.适应证
(1)婴儿期手术:大型室间隔缺损在婴儿甚至新生儿时即出现顽固性心力衰竭和肺功能不全,重者危及生命,如积极药物治疗无效应尽早手术,如合并重度营养不良,可分期手术,先行肺动脉环缩术。
(2)幼儿期手术:大型室间隔缺损反复肺部感染和充血性心力衰竭,肺、体动脉压比>0.75,而无逆向分流者,应于2岁内手术。
(3)择期手术:无症状的室间隔缺损患者,肺、体血流比值在2 ∶1左右,无肺动脉高压,可随访观察,如肺动脉压升高或合并感染应及时手术,否则应于学龄前手术。
2.禁忌证
艾森门格综合征者禁忌手术。
(二)常规护理
1.术前常规护理
(1)心理护理:患儿年龄小,缺乏对自己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理解能力差,不易配合,其心理护理与成年人差异很大。护理人员应多采用语言联合肢体动作的方法,态度和蔼,以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2)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嘱其勿过多活动,适当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入。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保持皮肤清洁,保证足够的睡眠。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练习。
(3)吸氧:对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术前给予低流量吸氧,每日2 ~3次,每次1 h,可提高血氧饱和度。
2.术后常规护理
1)卧位护理:术后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酌情约束患儿四肢,妥善固定床栏。拔除气管插管、循环稳定后,可保持半卧位,促进体位舒适。
2)严密监测病情。
(1)心功能:术后48 h内,每15 min监测并记录生命体征1次,待平稳后改为30 min 1次;监测心电图,及时发现各种心律失常;监测肺动脉楔压、左心房压和右心房压。
(2)血压:连续监测有创动脉压。动脉测压时应严格无菌操作,测压前调整零点,测压、调零点、取血等过程中严防空气进入导致气栓;定时观察动脉穿刺部位有无肿胀、出血,导管有无脱落,远端皮肤颜色和温度等。
(3)体温:因麻醉、术中低体温,患者早期可出现体温低、末梢循环差,应注意保暖,勤测体温。发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如冰袋冷敷、温水擦浴。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同时,加强皮肤护理,严防冻伤。
(4)循环血量:记录24 h液体出入量、每小时尿量,以估计循环血容量情况。
(5)观察患者的意识和肢体反应,并记录意识清醒时间。
3)呼吸系统的护理。
(1)妥善固定气管插管,防止气管插管脱出或移位。
(2)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幅度;呼吸机是否与患者呼吸同步;监测动脉血气,综合以上情况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
(3)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以防呼吸道堵塞,导致肺不张。
(4)待患者完全清醒、生命体征平稳、自主呼吸完全恢复后,应尽早拔除气管插管,给予氧气吸入,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叩背,指导深呼吸及有效咳嗽。
4)心包、纵隔引流管的护理:保持管道密闭性;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观察引流,保持通畅;拔管后24 h内,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发绀、切口漏气、渗液、出血和皮下气肿等,若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5)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为患者提供生理和心理支持,鼓励其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抢救时,护理人员要保持镇静,给患者信任和安全感,并做好必要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