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疾病概念
疟疾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为间歇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大汗,数小时后缓解,可有脾大及贫血等体征。
(一)病原学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四种。四种疟原虫的生活史相似。疟原虫的发育过程中,需两个宿主,蚊为终末宿主,人为中间宿主。四种疟原虫的生活史相似。
1.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阶段
(1)肝细胞内的发育(红细胞外期):子孢子随雌性按蚊的唾液注入人体后,再随血流侵入肝细胞内,长成裂殖体,成为疟疾复发的根源,部分进入血流侵入红细胞内。
(2)红细胞内的发育(红细胞内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后,进行裂殖体增生,先后发育成小滋养体(环状体)、大滋养体、裂殖体、裂殖子,红细胞破裂后释出大量裂殖子,导致临床疟疾发作;小部分裂殖子侵入其他红细胞重复上述裂殖体增生,引起疟疾间歇性发作;上述裂殖体增生3 ~4代后,部分裂殖子分别发育成雌、雄配子体,如配子体被雌性按蚊吸入胃内,则在蚊体内进行有性生殖。
2.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阶段
(1)雌、雄配子体被雌蚊吸入胃内后,进行有性生殖,成为合子,继之发育为动合子,穿破蚊胃壁发育成囊合子。
(2)孢子增生:囊合子发育成孢子囊,其中含数千个子孢子,从孢子囊中释放的子孢子进入蚊唾液腺内,当蚊虫再次叮咬人时,子孢子便进入人体。
(二)流行病学
疟疾患者及带疟原虫者为主要的传染源。疟疾的自然传播媒介为雌性按蚊,我国主要为中华按蚊。此外,输入带疟原虫的人血或使用被疟疾患者的血液污染的注射器也可以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在高度流行区,成人发病率较低,儿童和外来人口发病率较高。我国以间日疟最多,遍及全国,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疟原虫经血流侵入肝细胞内寄生繁殖,成熟后又侵入红细胞内繁殖,使红细胞破裂而发病。因原虫裂殖体成熟的时间不同,间日疟、卵形疟为48 h,三日疟为72 h,恶性疟为36 ~48 h,故其发作可有不同的周期和间歇期。红细胞大量破坏可引起贫血,疟原虫在人体内裂殖体增生可引起强烈的吞噬反应,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致肝脾增大,以脾大为主,骨髓亦有增生。凶险型疟疾发作是由于红细胞内期裂殖体成熟时的一系列炎症反应,组织细胞缺氧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所致;脑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出血及胸水肿可导致呼吸衰竭;其他重要器官如心、肺、胃肠、肾上腺,亦有类似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