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患者的护理

二、乳腺癌患者的护理

(一)概述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发病率为23/10万。且呈上升趋势,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10%,占乳房肿瘤的80%,在某些大城市已超过子宫颈癌,居于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本病多见于40 ~65岁的妇女,少数60岁左右的男性也可发生。

1.病因

乳腺癌的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内分泌因素:如雌激素、孕激素及催泌乳素等,其中雌酮及雌二醇与乳腺癌的发病有直接关系。20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45 ~50岁妇女发病率较高,绝经后发病率继续上升,可能与年老者雌酮含量升高有关。

(2)遗传因素:研究表明,乳腺癌的发病与家族史有关,一级亲属(如生母或同胞姐妹)中有乳腺癌病史者,其发病危险性是普通人群的2 ~3倍。

(3)月经及生育史:初潮早、绝经年龄晚、不孕和未哺乳等因素可能也是乳腺癌发生的原因。

(4)癌前病变:乳腺小叶上皮高度增生或不典型增生或与乳腺癌发病有关。

(5)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如北美、北欧地区乳腺癌发病率为亚洲地区的4倍。营养过剩、肥胖、高脂肪饮食,可加强或延长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的刺激,从而增加发病机会。

2.病理类型

根据乳腺癌的病理特点分型如下。

(1)非浸润性癌:又称原位癌,包括导管内癌、小叶原癌及乳头湿疹样乳腺癌。此型属于早期乳腺癌,预后较好。

(2)早期浸润性癌:包括早期浸润性导管癌、早期浸润性小叶癌。此型仍属早期,预后较好。

(3)浸润性特殊癌:包括乳头状癌、髓样癌、小管癌、腺样囊性癌、黏液腺癌、大汗腺样癌、鳞状细胞癌等。此型分化一般较高,预后尚好。

(4)浸润性非特殊癌: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占70%~80%,包括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硬癌、髓样癌、单纯癌、腺癌等。此型一般分化低,预后较上述类型差,但判断预后尚需结合疾病分期等因素。

(5)其他罕见癌或特殊类型乳腺癌:如炎性乳腺癌和乳头湿疹样乳腺癌。炎性乳腺癌多发于青年女性,尤其是在妊娠期或哺乳期。此型癌可在短期内迅速侵及整个乳房,患乳淋巴管网及浅静脉充满癌细胞,表现为患乳明显增大,皮肤充血、发红、发热,同急性炎症表现。癌细胞转移早且广,预后极差,患者常在发病后数月内死亡。乳头湿疹样乳腺癌多发于50岁以上女性,恶性程度低,发展缓慢。初期症状是乳头刺痒、灼痛,呈湿疹样改变,乳头和乳晕皮肤发红、糜烂、潮湿,有时覆有黄褐色的鳞屑样痂皮;揭掉痂皮又出现糜烂面。淋巴结转移较晚。

3.扩散及转移途径

(1)局部浸润:癌细胞沿导管或筋膜间隙蔓延,继而浸润皮肤、胸肌、胸膜等周围组织。

(2)淋巴转移:癌肿向腋窝淋巴结、胸骨旁淋巴结转移至锁骨上下淋巴结。

4.心理-社会状况

患者面对恶性肿瘤对生命的威胁、不确定的疾病预后、乳房间隔缺损失所致的外形受损、复杂而痛苦的治疗(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等)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家属尤其是配偶对本病的认知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一定要注意评估患者对疾病及自身形象变化的认识和反应。

5.辅助检查

(1)X线检查:乳房钼靶X线摄片可显示密度增高的肿块影,边界不规则或呈毛刺征。确诊率高达90%以上。

(2)B超检查:可清晰显示乳房各层次软组织结构及肿块的形态和质地,能显示直径在0.5 cm以上的乳房肿块。

(3)病理学检查:乳头溢液涂片、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活体组织切片检查等,均能提供诊断依据。最终的确诊依靠组织病理切片检查。

(二)治疗要点

手术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手段,同时辅以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激素、免疫疗法等综合措施。

1.手术治疗

(1)乳腺癌根治术:切除整个乳房、胸大肌、胸小肌、腋窝和锁骨下淋巴结。该术式适用于Ⅰ期、Ⅱ期乳腺癌。

(2)乳腺癌扩大根治术:在乳腺癌根治术的基础上,同时切除胸廓内动、静脉及胸骨旁淋巴结。

(3)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切除整个乳房,保留胸大肌和胸小肌或保留胸大肌切除胸小肌。该术式保留了胸肌,术后对胸部外观影响较小,是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最适用于Ⅰ期乳腺癌。

(4)全乳房切除术:切除包括腋尾部及胸大肌筋膜的整个乳腺。该术式适用于原位癌、微小癌或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根治性切除者。

(5)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术:完整切除肿块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必须辅助放疗或化疗。

2.化学药物治疗

化学药物治疗是一种必要的全身性辅助治疗,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化疗应在术后早期开始,一般主张联合用药。常用的药物有CMF(环磷酰胺、氨甲蝶呤、氟尿嘧啶)方案、CAF(环磷酰胺、多柔比星、氟尿嘧啶)方案、ACMF(多柔比星、环磷酰胺、氨甲蝶呤、氟尿嘧啶)方案等。治疗期不宜过长,以6个月左右为宜。

3.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是局部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减少局部复发率,根据情况可在手术前或手术后进行。早期乳腺癌确无淋巴转移的患者,不必进行放射治疗。

4.内分泌治疗

不良反应比化学治疗少,疗效较持久,凡不宜手术或放射治疗的原发晚期乳腺癌、雌激素受体含量高者,可单独或合并内分泌治疗,可采用以下方法。

(1)去势治疗:绝经前患者可手术切除或X线照射卵巢,消除卵巢功能。

(2)抗雌激素治疗:绝经后患者应用雌激素拮抗剂他莫昔芬(三苯氧胺),以抑制肿瘤生长,降低乳腺癌手术后复发和转移,减少对侧乳腺癌的发生率;主张每日口服20 mg,持续3 ~5年。

(三)护理诊断

1.焦虑及恐惧

与担心麻醉、手术中的危险、预后、手术后乳房间隔缺损失致形体改变有关。

2.疼痛

与手术、癌肿压迫及转移有关。

3.自我形象紊乱

与乳房切除后失去女性第二性征、化疗后引起的脱发等有关。

4.躯体活动障碍

与手术、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手术瘢痕挛缩等有关。

5.其他

潜在并发症:皮瓣下积液、皮瓣坏死、感染、术侧上肢水肿、气胸等。

(四)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饮食护理:术前加强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及易消化饮食,以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和减少手术后并发症。术前8 ~12小时禁食,4 ~6小时禁水。

(2)皮肤准备:按手术要求认真备皮,应上至锁骨上部,下至脐水平,两侧至腋后线,包括同侧上臂和腋窝部,需植皮者同时做好供皮区的准备。备皮时注意仔细操作,避免割伤(尤其是腋窝)。

(3)其他:术前按医嘱交叉配血,禁饮食,并做药物过敏试验,插导尿管,有感染的患者控制感染。

2.术后护理

(1)体位:根据麻醉方式选择合适的体位,血压、脉搏平稳后改为半卧位,以利于呼吸和引流。

(2)饮食护理:患者术后6小时无麻醉反应可给予正常饮食,并注意营养的补充,以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3)病情观察: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术侧上肢远端的感觉、运动及血液循环情况,若出现皮肤青紫、皮温降低、脉搏不能扪及,提示腋部血管受压,应及时调整胸带或绷带的松紧度。

(4)伤口护理:乳腺癌切除术后伤口用厚敷料加压包扎,使胸壁与皮瓣贴紧,防止皮瓣下积血、积液;应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一般术后第3 ~4 d更换敷料,若有皮瓣下积血、积液,可行穿刺后加压包扎;保持皮瓣血供良好,观察皮瓣颜色及创面愈合情况,正常皮瓣的温度较健侧略低,颜色红润,并与胸壁紧贴,若皮瓣颜色暗红,提示血液循环欠佳,若有皮瓣坏死,应剪除坏死的痂皮、定时换药,待其自行愈合,不能愈合者予以植皮。

(5)引流管护理:皮瓣下留置的引流管应接负压吸引,应定时挤捏引流管,防止管道受压、折曲,保持引流通畅和有效,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量,定时更换引流袋。一般术后3 ~5 d,引流液量24小时10 ~20 mL或以下,皮瓣下无积血、积液,可拔除引流管。

(6)预防术侧上肢水肿:指导患者保护患侧上肢,坐位或立位术侧手臂适当抬高,平卧位用软枕垫高整个上肢,下床活动时用吊带托或用健侧手将患肢抬高放于胸前,需他人扶持时只能扶健侧,避免患肢下垂过久;禁止在术侧上肢测血压、抽血或微静脉注射;指导患者进行术侧手部、腕部、肘部及肩部活动,也可做按摩。发生水肿时,可用弹性绷带包扎或佩戴弹力袖。

(7)功能锻炼:重点是术侧上肢功能锻炼。术后24小时内开始活动手指及腕部,可做伸指、握拳、屈腕等锻炼;术后3 d内,肩关节绝对制动;第4 d开始活动肘关节;第5 ~7 d可做肩关节伸屈活动,但不可外展;第10 ~12 d进行全范围的肩关节活动。伤口愈合后,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增加肩部功能锻炼,如做手指爬墙运动、转绳运动、用患侧手梳头或经头顶摸对侧耳郭等动作。

3.心理护理

术前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癌症的信心,使患者相信切除一侧乳房不会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工作和社交,并告知今后乳房重建的可能。对已婚患者,应同时对其丈夫进行心理辅导,取得丈夫的理解、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术后继续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上的支持,诱导正向观念,取得患者术后合作。

(五)健康教育

1.做好防癌教育

教育女性适龄结婚(23岁以后)、适龄生育(24 ~30岁)、母乳喂养;控制体重、改变高脂饮食习惯:积极治疗乳腺良性疾病。

2.普及乳房自我检查知识

30岁以上女性应每月对乳房进行自我检查,时间最好选择在两次月经之间,此时乳房最松弛,病变最容易被检出;已绝经者应每月固定同一时间检查;乳房切除术后患者,应每月行对侧乳房检查,并注意手术侧局部有无复发征象。乳房自我检查前应先脱去上衣,然后进行自我检查。

(1)视诊:两臂上举,观察两侧乳房是否对称,有无局部隆起;两侧乳头是否同高、有无回缩、凹陷、偏斜等;乳头、乳晕有无糜烂、结痂、溃疡等;乳房皮肤有无异常改变。两臂下垂,再次观察上述情况。

(2)触诊:仰卧位,肩胛下垫薄枕,一侧手置于枕后,另一只手用手指掌面按照内上、内下、外下、外上(包括尾部)、中央(乳头、乳晕)的顺序触摸乳房,不要用手指抓捏,若触及肿块,应注意其大小、质地、活动度,有无压痛,表面是否光滑等。同样方法检查对侧。用拇指和食指捏挤乳头,观察有无异常溢液或分泌物。最后,置于枕后的手臂放回身体侧方,用对侧手触摸腋窝淋巴结有无肿大,两侧交替检查。

3.保护患肢,功能锻炼

出院后不宜在患侧上肢测量血压、行静脉穿刺,避免皮肤破损,减少感染的发生,防止肢体肿胀。乳腺癌根治术后者,应继续肩关节功能锻炼。避免用患侧上肢搬、提、拉过重物体。

(谢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