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疾病概念

一、疾病概念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本病经蚊虫传播,流行于夏秋季,多见于儿童。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为特征。重症者常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高达20%~50%,并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一)病原学

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B组,核心为单股正链RNA,此病毒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尤其在神经细胞内更适宜生长繁殖,故又称嗜神经病毒。乙脑病毒抵抗力较弱,加热至56℃维持30 min,或常用消毒剂即可将其灭活。

(二)流行病学

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和动物感染乙脑病毒后,可发生病毒血症,成为传染源。其中猪是乙脑的主要传染源及中间宿主。蚊虫是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流行区的小儿为易感人群,以隐性感染最为常见,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患者多为10岁以下儿童,以2 ~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本病具有严格的季节性,约有90%病例发生在7、8、9三个月内,呈高度散发性,与气温、雨量和蚊虫滋生密度高峰有关。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人体感染乙脑病毒后,一般只发生短暂的病毒血症,以隐性感染为主,或引起轻型感染,并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只有在少数情况下,病毒才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实质广泛性炎症损害,出现神经变性、坏死,严重时形成坏死软化灶,如不能恢复则可导致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