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病情评估
(一)病史
了解患者有无继发性因素,即引起三叉神经痛的原发病。有无反复发作史,每次发作是否因洗脸、刷牙、剃须、说话、咀嚼、吞咽等而引起。发作是否呈现周期性,与气候变化有无关系。
(二)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中年患者,女性居多。多数为40岁以上的患者,男女比例大约(2 ~3)∶1。突出表现为面部突发、短暂、剧烈的疼痛。发病前通常无先兆,开始和终止均很突然。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短,数秒钟或1 ~2 min不等。疼痛主要位于三叉神经的分布范围,以第Ⅱ、Ⅲ支多见,通常为单侧。疼痛可呈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撕裂样等。患者口角、鼻翼、面颊、舌为敏感区域,轻微的刺激常可诱发发作,这些部位被称为“扳机点”。疼痛十分剧烈时,可引起面肌反射性抽搐,口角被牵向患侧,该现象被称为“痛性抽搐”,除面肌抽搐,患者还表现面部发红、皮温升高、结合膜充血、流泪等自主神经症状。常呈现周期性发作的特征,周期数日、数月、数年不等。发作间期患者完全正常。神经系统查体常无阳性发现。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特发性三叉神经痛辅助检查无阳性发现,继发性三叉神经痛需行有关辅助检查确诊原发病。X线检查可发现鼻窦、牙周等局部病变,头颅CT检查可发现血管病或颅内肿瘤,面部皮肤带状疱疹对三叉神经半月节病变有诊断意义。
(四)诊断
1.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典型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根据发病年龄、疼痛发作部位、性质、触发点及诱发因素等临床症状和神经系统检查无局灶神经系统体征。即具以下表现。
(1)反复发作性短暂的闪电样或刀割样一侧面部的三叉神经Ⅰ支或Ⅱ支分布区剧痛(初期患者常常诉上齿或下齿的疼痛)。
(2)间歇期无疼痛。
(3)面部机械活动如洗脸、进食、说话等诱发或触及患侧某区域即可引起疼痛发作。
(4)发病年龄多在45岁以上。
(5)神经系统检查正常范围,可以明确诊断。因“微血管压迫”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最常见病因,故可辅以磁共振成像脑血管显影术(MRTA)检查,以进一步确诊。
2.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一般常见于40岁以下,疼痛发作的持续时间往往较长,或者呈持续性,而且阵发性加剧;通常没有扳机点;诱发因素不明显,可发现三叉神经损害和原发疾病表现的特点。脑脊液、X线颅底拍片、CT扫描、MRI、DSA及至鼻咽部活组织检查等有助于诊断。有时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发作情况、特征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极为相似,若不注意继发病变早期的细微表现并做进一步检查,很容易漏诊或误诊。
(五)鉴别诊断
1.牙痛
牙病所致的牙痛范围限于牙区,与牙病有关,绝无“闪电样”疼痛史。
2.舌咽神经痛
它是出现于舌咽神经分布区域内的阵发性闪电样剧烈疼痛。本病病因不清楚,可能与舌咽、迷走神经的脱髓鞘变性引起的“短路”或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压迫该神经有关。本病疼痛的性质与三叉神经痛相似,易与三叉神经第三支痛混淆,疼痛范围为软腭扁桃体区、咽部及舌根区,也可放射至迷走神经支配的区域,包括面部到外耳道深部,下颌角下方等范围。本病具有突发性、阵发性的特点,每因舌咽和口腔的运动,如说话、吞咽、打呵欠及喷嚏等引发。发病时疼痛如刀割、针刺及烧灼电击样,多持续十几秒甚至1 ~2 min,发作时还可伴有流涎,面部潮红,出汗,耳鸣,流泪,高血压,眩晕,偶有心律失常,心动过速、过缓或停搏,昏厥和抽搐等,病情逐日加重。检查舌咽神经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均属正常。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并不困难,治疗原则和方法与三叉神经痛相同。
3.蝶腭神经节和翼管神经痛
其发病原因和机制不太明了,有学者认为与鼻窦感染波及神经节有关,临床表现为蝶腭神经节受激惹的症状,为一侧下面部深在的弥漫性疼痛,包括鼻、后鼻孔、咽、腭和蝶筛窦等处,反复发作,每次疼痛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在治疗上对蝶腭神经节封闭可奏效,若有鼻旁窦炎亦应同时治疗。
4.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本症多由肿瘤、炎症等侵及三叉神经和三叉神经半月节所致,临床症状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相似,检查可发现面部感觉减退,角膜反射迟钝,咀嚼肌萎缩等阳性神经系统体征,通过行颅底平片、脑脊液常规检查、头部CT和MRI扫描等一般均可得到满意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