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患儿的护理
小儿神经外科是研究0 ~14岁儿童的神经外科问题,是神经外科学的一个分支,目前正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患儿除具有成人患者一般神经外科疾病表现外,还具有其独特性。
(一)专科护理
1.护理要点
严密观察患儿的意识、瞳孔和生命体征,加强安全防护,防止患儿受伤,注重患儿的心理护理。
2.主要护理问题
(1)急性疼痛:与颅压增高有关。
(2)潜在并发症:感染。
(3)如厕、沐浴、卫生自理缺陷:与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
(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尿失禁有关。
(5)有外伤的危险:与患儿自我保护意识低有关。
(6)恐惧:与疾病所致痛苦和环境陌生有关。
3.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病情。
(1)意识状态的观察:通过对话、刺激皮肤、压迫眶上神经和观察啼哭情况等方面来进行判断。
(2)瞳孔变化的观察:主要观察双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灵敏,眼球活动是否灵活自如等。若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并有对侧肢体偏瘫,常提示颅内压增高或脑疝,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生命体征的观察。
测量脉搏、呼吸和血压:一般15 ~30分钟测量一次,如出现血压高、脉搏和呼吸慢,应立即通知医生并给予对症处理。
测量体温:体温突然上升或下降,多为丘脑下部损伤。若颅内或肺部感染,则常表现为持续性高温,应及时进行物理降温或配合使用冬眠药物降温护理。
(4)颅内压增高的观察:患儿的颅内压增高跟成人不同,患儿因颅缝未愈合,在慢性颅内压增高时,颅缝可随之增宽而反应性使头颅扩大。故患儿颅内压增高的体征常表现为头颅扩大、颅缝分开、前囟扩大且紧张度增加,而头痛和呕吐则不明显,且视神经盘水肿也较少见。若患儿头痛时,较大的患儿多会自诉,而婴儿则表现为啼哭、烦躁不安、易激惹,或用手拍打头部,提示为颅内压增高。
(5)肢体活动的观察:若发现肢体活动能力减弱或不动,可能是病情加重,应及时处理。
2)患儿用药的护理:患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机体的各组织、器官尚未成熟,尤其肝、肾等脏器发育尚不成熟,酶系统也未建立,排毒、解毒能力减弱。若用药不当,易产生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致残、致死。患儿处于成长发育期,身体各个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其用药的合理性和服药方法存在不同。为患儿提供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合理用药意义重大。多数药物说明书中未明确注明患儿应用剂量,因此宜结合患儿本身的具体情况用药或增减药物剂量。联合用药需认真查看药物浓度。在选择用药时,要结合患儿的病理生理特点选择可靠、安全并且适量的药物进行治疗,避免对患儿产生负面影响。护士在执行医嘱的过程中要认真核对用药剂量,观察并根据情况调节滴注速度,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
(1)应用抗生素: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前需尽可能选择窄谱、低毒类的药物。如果联合用药,需尽可能避免产生累积性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上,抗生素的严格限制使用能够降低和减少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比率,控制耐药菌株的出现。如患儿年龄在12岁以下,禁止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因其易造成患儿骨骺软骨细胞骨化的提前进行,对患儿成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
(2)应用解热镇痛药物:如果单独治疗可以实现目的,就不需要进行联合用药。在具体的治疗效果上,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制剂因其疗效好、副作用小、口服吸收好而应用较广泛,但3岁以下患儿及新生儿因肝肾功能发育不全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易致患儿哮喘,损伤胃肠道黏膜,剂量过大会出现异常体温或多汗现象。
(3)患儿易接受甜味、无味的冲剂,片剂、中药丸剂较难吞咽,但对于有果香味的药品,注意勿贪吃过量。对3岁以下患儿,应避免使用胶囊剂型的药物,因其吞咽较困难。若同时服用几种药物,应注意配伍禁忌。如红霉素与阿司匹林合用可加重耳毒性,易致耳鸣、听觉减弱。
3)对症护理。
(1)疼痛的护理:颅内压增高所致的头痛,性质多为搏动性头痛,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需给予脱水、激素等降低颅内压治疗。通过分散患儿注意力,如以朋友身份与其做游戏、讲故事、读卡通画报、听儿歌等方法来缓解疼痛。
(2)感染的护理:手术后头部引流引起的感染:护士应密切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情况,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及时记录引流量及引流液的性质,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扭曲、受压、折叠。有留置引流管的患儿外出做检查时应将引流管关闭,防止引流袋内的引流液逆流回颅内;定期更换引流袋,避免引起逆行感染。进行翻身及护理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室内温湿度适宜,定时通风,空气流通,注意保暖。
由颅内、腹腔异物引起的感染:护士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早期发现异常情况。评估头部及腹部伤口敷料是否清洁干燥,如有渗血、渗液,应及时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更换敷料。
(3)如厕、沐浴、卫生自理缺陷的护理:患儿自理能力较成人欠缺,加之疾病带来的影响,使其自理能力进一步降低。护士在协助患儿如厕时要注意保护其隐私,专人陪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衣物,保持个人卫生。在协助患儿如厕、沐浴等活动时要积极与其沟通,态度温和,要有耐心和爱心,取得患儿的信赖,增进护患情感。
(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的护理:患儿皮肤特点:患儿皮肤层细腻薄嫩,表皮仅有2 ~3层细胞,缺乏透明层,角质层由数层相互黏着不紧的鳞片组成,真皮结缔组织相对不成熟,对外界刺激的抵御能力较弱;患儿的体表面积,按千克体重计算较成人大,因而散热快,对外界环境温度变化反应敏感;同时其吸收面亦大,因此药物外用应防止中毒或产生其他副作用;由于患儿皮肤结缔组织中富含基质,含水量高于成人,易发生急性炎症性水肿;患儿血管丰富但较脆弱,受到轻度的物理性刺激即可引起损伤出血;患儿的汗腺于出生后即已达到成人数量,单位面积皮肤的汗腺数多于成人,因此要注意保暖。
患儿皮肤护理:患儿的皮肤健康与营养状况有密切关系,须保证患儿每日摄入足够的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防止维生素缺乏症发生。食物应易消化,避免刺激性饮食。在季节变化时要及时采取防护措施,避免酷热或严寒给患儿皮肤带来损害。夏季高温时,应增加皮肤的清洁次数,保持皮肤清爽,毛孔通畅,并涂用适当护肤品。冬季低温时,易使患儿皮肤干燥、破裂,应备好防寒用品,涂抹护肤品滋润皮肤。患儿睡眠时间相对较长,仰卧位时头部重力经硬物作用于头皮,致使枕部皮肤长期受压,血液循环受阻,导致局部组织缺血、溃烂,甚至坏死。夏季枕后受压皮肤浸渍汗水中,可导致排汗不畅,引起毛囊炎。另外,蚊虫叮咬也会加快、加重枕部压力性损伤发生。护士及家长要做到勤翻身、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经常更换患儿体位,间隔时间应根据枕部受压情况而定。翻身时尽量避免拖、拉、推等动作。床铺要经常保持清洁干燥,平整无渣屑,不可使用过硬的物品如书本、沙袋等直接接触患儿后枕部。此外,增加营养摄入,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
(5)有外伤的危险的护理:患儿自我保护意识较低,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伤害,对危险不能准确辨别,因此患儿需要设有专人陪护,并由医护人员给予正确告知,防止其受到伤害。在医院,患儿对周围环境存在陌生感,认知差,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须特别注意患儿的行为动作和意向,以防止意外的发生。对患儿的床要安装护栏,避免尖锐物品接触患儿。
(6)恐惧的护理: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社会赞许和自我实现。患儿的突出特点是年龄小,对疾病缺乏深刻认识,心理活动多随活动情境而迅速变化。他们注意力转移较快,情感表露直率、外露和单纯,只有依据其心理活动特点进行护理,才易于引导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安全需求指生活稳定、有保障、有秩序。患儿对安全感的需求远甚于成人。由于患儿知识面窄,思维能力差,对于疾病引发的痛苦没有正确的认识,在病痛的折磨下会迅速丧失安全感。初到医院陌生的环境,由陌生的医生、护士为治疗疾病引起的疼痛及违背意愿、不可抗拒的操作会使患儿产生受到侵害的感觉。患儿感受父母呵护时间的减少,亲人情绪的变化,频繁变换的面孔,必然在其心中产生混乱和动荡感。
护士可帮助患儿正确理解疾病,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应侧重不同的方面。如对年龄稍大者可讲一些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起因、预防和治疗,解除患儿的神秘感和恐惧感,使其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配合治疗。接触患儿时要态度和蔼、动作轻柔,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前尽量征得同意,使其消除被强迫的感觉。护士对他们轻拍、抚摸及搂抱,可使其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变得自然、协调,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心理。
(二)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指导
1)小儿常见神经外科疾病分为:小儿颅脑外伤、脑积水、颅脑和脊髓先天畸形以及颅内肿瘤。
(1)小儿颅脑外伤:头皮血肿、颅骨骨折和颅内血肿。
(2)小儿脑积水:多为先天性和炎症性病变所致。
(3)颅脑和脊髓先天畸形:临床最常见颅裂和脊柱裂。
(4)小儿颅内肿瘤:颅咽管瘤、髓母细胞瘤、小脑星形细胞瘤、后颅凹室管膜瘤、鞍上生殖细胞瘤及下丘脑错构瘤。
2)主要的临床症状。
(1)常见小儿颅脑外伤。
头皮血肿:皮下血肿可明显高出皮面,触压时有痛感。
颅骨骨折:a.线性骨折,当骨折线穿过颞肌或枕肌时可使该部位肿胀而隆起。b.凹陷骨折,多为乒球样凹陷。
颅内血肿:剧烈头痛、呕吐、视神经盘水肿。急性血肿患儿往往有不同程度的昏迷。
(2)小儿脑积水:小儿脑积水根据发病年龄而出现不同临床表现。
婴幼儿期:头围以不正常速度增长,颅缝裂开、前囟饱满、头皮变薄、头皮静脉清晰可见并有怒张,用强光照射时有头颅透光现象。叩诊头顶呈实性鼓音即“破罐音”。患儿易激惹,表情淡漠,饮食差,出现持续高调短促的哭泣,头颅与面部不相称,头大而面小,双眼球下视呈落日征,2周岁以内患儿易出现弱视。
儿童期:由于骨缝闭合,脑积水症状与婴幼儿期不同。儿童期脑积水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双侧颈部疼痛、恶心呕吐,部分有暂时或持久性视力降低及智力发育障碍,运动发育迟缓,轻度痉挛及瘫痪等。
(3)颅脑和脊髓先天畸形。
颅裂:一般多为圆形或者椭圆形囊性膨出包块,触压时有波动感及颅压增高,患儿哭闹时包块增大张力增高,透光试验阳性。
脊柱裂:患儿背部可见一囊性肿物,大小不等,哭闹时包块肿大,压迫包块时前囟门膨隆。
(4)小儿颅内肿瘤:小儿颅内肿瘤多以颅内压增高症为主要表现。根据肿瘤位置不同所引起的局部神经系统体征表现不一。
2.饮食指导
婴幼儿患儿应继续行母乳喂养或者奶粉喂养。对于疾病允许进食的患儿,鼓励进食,少量多餐,注意补充充足的营养。神经外科患儿饮食应注意以下几点。
(1)补充含钙质食物:钙可以抑制脑神经的异常兴奋,使之保持正常状态,有利于疾病恢复。含钙丰富的食物主要有虾皮、芝麻酱、骨头汤等。
(2)供给丰富蛋白质:鼓励患儿多进食瘦肉、鸡蛋、牛奶、豆制品等含优质蛋白的食物,以促进患儿神经系统的发育,促进患儿记忆力与思维能力的提高。
(3)增加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摄入:维生素C缺乏,易使脑细胞的结构松弛或紧张;B族维生素能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增进食欲、调节机体能量与蛋白质代谢;维生素E有抑制脑组织的氧化作用,即抗氧化作用。鼓励患儿进食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包括西红柿、橘子、香蕉、葡萄、梨、核、栗子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青椒、黄瓜、西红柿、小白菜、鲜枣、生梨、橘子、椰菜、葡萄汁、橙汁、草莓、猕猴桃等;果蔬、坚果、瘦肉、乳类、蛋类、压榨植物油等富含维生素E。
3.预防指导
神经外科小儿疾病先天性比较多见,因此家长应做好产前检查,注意孕期健康,防止先天性疾病和遗传疾病的发生。
4.日常生活指导
(1)身体方面:患儿自身自理能力较差,需要专人照顾,应妥善安排患儿的饮食,注意卫生,保证安全。
(2)心理方面:努力为患儿营造一个舒适、和谐的环境氛围,使其积极应对。
(江文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