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疾病概念

一、疾病概念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又称小卒中,是短暂的、局部的脑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其相应的功能障碍,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可反复发作,但24小时内完全恢复,不留任何神经功能缺失。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关于TIA的病因,目前尚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其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本病发病通常有以下四种机制:栓塞、血栓、血流动力学异常或血管痉挛。

(二)栓塞

据估计,栓塞引起的TIA至少占30%,由于TIA的病程短,而且对栓子的来源不易明确,因此,对栓塞引起的TIA可能认识不足。持续时间不足10分钟的TIA常合并颈动脉严重狭窄(50%);而超过1小时的TIA因栓塞引起的可能性更大,颈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的发生率较低。引起TIA的栓子最常见的来源是颈内动脉的溃疡斑。心脏是另一常见的栓子的直接来源。对于老年人、房颤、心肌梗死和瓣膜纤维钙化也是栓子的重要来源。

(三)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

这是TIA第二位最常见的原因。通常血栓形成使动脉内径变窄或闭塞。血栓的碎块造成远端栓塞或继发于脑动脉灌注压下降,后者表现为分水岭死,最常见于大中血管狭窄或合并于全身性低血压。

(四)血流动力学异常和血管痉挛

急剧的头部转动和颈部伸屈,特别是老年人在动脉粥样硬化、颈部动脉扭曲、颈椎病时,可能改变脑血流量而发生头晕和不平衡感,甚至触发TIA。血液成分的改变,如各种影响血氧、血糖、血脂、白蛋白质的含量,以及血液黏度和凝固性的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液病理状态,均可能成为TIA的触发因素。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使某些小动脉闭塞而引起局限性缺血、缺氧发作症状。发生缺血部位的脑组织常无病理改变。而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系统如颈动脉、颅内动脉可见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闭塞或扭曲。

(五)病情评估

1.病史

由于TIA发作持续时间短,多数患者就诊时既无症状又无体征,诊断完全靠病史。因此,详细的病史询问是TIA诊断的主要依据。

2.临床表现

第一次TIA发作好发于中年后(46 ~65岁),男性较多。其临床症状为脑某一局部的神经功能缺失,发作突然,历时短暂,一般为5 ~30 min,半数在10 min以内症状消失,最长在24 h内完全恢复而不留神经功能缺失。常有反复发作,发作次数多达一日数次,少则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才发作一次。每次发作出现的局灶症状基本相同。临床上常将TIA分为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两大类。

(1)颈动脉系统TIA:常见的症状为单肢无力或不完全性偏瘫,感觉异常或减退,一过性单眼盲是颈内动脉分支眼动脉缺血的特征性症状,优势半球缺血时可有失语,对侧同向偏盲较少见。

(2)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常见有阵发性眩晕,一般不伴有明显的耳鸣。可出现复视、眼球震颤、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一侧脑神经麻痹,对侧肢体瘫痪或感觉障碍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典型表现。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一般检查

对老年TIA患者应常规检查血流变、血脂、血糖、血生化等,可发生TIA患者有脂质代谢紊乱及血黏度增高等。心脏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动脉心电图、运动试验、冠状动脉造影等可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等心脏病变。

2.脑血管造影

可发现脑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溃疡、狭窄及侧支循环特点。

3.脑电图

多数TIA患者脑电图正常。当TIA与癫痫发作鉴别有困难时可借助脑电图,癫痫者常有典型改变。

4.颅脑CT

这是评价老年患者的重要措施。许多表现为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的老年人,CT常能发现非缺血性的病变。

5.核磁共振(MRI)

在发现脑梗死或其他脑组织异常方面,尤其是对于脑干或大脑皮质下的病变,MRI优于CT。MRI可用于证实腔隙性梗死、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脑卒中和CT上怀疑的病变。

6.颈椎摄片

示骨质增生或椎间隙变窄。

7.其他检查

其他显像技术和穿颅多普勒(TCD)、正电子发断层扫描(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像(SPECT)等。

(七)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

(1)反复的、短暂的、可逆的、局灶的脑缺血性发作。

(2)发作历时不超过24小时,发作过后无后遗症。

(3)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症状和体征。

(4)有动脉、颈动脉粥样硬化。无高颅压的临床表现。

(5)排除局灶性癫痫、晕厥、耳源性眩晕。

2.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局灶性癫痫、偏头痛发作、阿-斯综合征、低血糖、脑肿瘤、癔症、老年性慢硬脑膜下血肿等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