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蛛网膜囊肿

一、蛛网膜囊肿

(一)疾病概念

1.概述

蛛网膜囊肿(arachnoid cyst)亦称软脑膜囊肿,是由于发育期蛛网膜分裂异常导致。多为先天性,很少一部分是因外伤、炎症或出血后蛛网膜下腔粘连引起。好发于男性,50%~70%在20岁以前发病,尸检发病率为5/1000。

2.病因病理

颅内蛛网膜囊肿按病因不同可分为先天性,外伤性及感染后蛛网膜囊肿三型。

1)先天性蛛网膜囊肿:先天性蛛网膜囊肿为常见类型,其发病原因尚不全清楚,有以下推测

(1)本症发生原因可能是在胚胎发育时,有小块蛛网膜落入蛛网膜下腔内发展而成。即囊肿位于蛛网膜内,镜下可见蛛网膜在囊肿四周分裂为两层,外层组成囊肿表面部分,内层组成囊底,在软脑膜与囊底之间仍有一蛛网膜下腔。

(2)还有人认为在胚胎发育时,由于脉络丛的搏动,对脑脊液起泵作用,可将神经组织周围疏松的髓周网分开,形成蛛网膜下腔,如早期脑脊液流向反常,则可在髓周网内形成囊肿。

(3)因本症常伴有其他先天性异常,如囊肿内有异位脉络丛、大脑镰局部缺失以及眶板、颞叶及颈内动脉缺失等,均证实本症发生基本原因为脑发育不全所致。

蛛网膜囊肿不断增大的原因目前亦无统一意见,可能是:

(1)囊肿壁有小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脑脊液自此孔不断流入囊内,小孔起活瓣作用,因颅底动脉搏动,使囊肿逐渐增大。亦可能某种因素致小孔堵塞而引起颅内压增高。

(2)囊内有异位脉络丛,分泌过多的脑脊液,不能吸收所致。

(3)有的病例囊肿与蛛网膜下腔不相通,囊液中蛋白增高,囊内、外渗透压差异引起囊肿逐渐增大。

(4)囊内或囊壁上静脉出血,使囊腔迅速增大。

2)感染后蛛网膜囊肿:脑膜炎后因蛛网膜局部粘连而形成囊肿,囊内充满脑脊液。大多为多发性。多见于儿童。常见于视交叉池、基底池、小脑延髓池、环池等处。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

3)损伤后蛛网膜囊肿:软脑膜囊肿。其发生机制为损伤造成颅骨线形骨折,伴硬脑膜撕裂缺损,其下方蛛网膜下腔有出血或蛛网膜周围边缘处粘连,引起局部脑脊液循环障碍,致局部蛛网膜突至硬脑膜裂口及骨折线内,在脑搏动不断冲击下渐形成囊肿,使骨折边缘不断扩大,称为生长性骨折。

囊肿可突于头皮下,同时亦可压迫下方的脑皮层。囊内充满清亮液体,周围有瘢痕组织。如外伤时软脑膜破损,则脑组织亦可疝入骨折处,并有同侧脑室扩大,甚至形成脑穿通畸形。本症多见于婴幼儿。

(二)护理要点

保障患者安全,避免强光刺激,加强心理护理,注意营养,同时给予疾病相关知识指导。

(三)护理问题

1.急性疼痛

与低颅压有关。

2.有误吸的危险

与恶心呕吐有关。

3.有跌倒的危险

与癫痫发作有关。

4.有受伤害的危险

与视力减退有关。

5.潜在并发症

感染。

(四)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保持病室环境安静、光线柔和,室内热水壶、锐利器械等危险物品应远离患者。有专人陪护,减少探视。

2.对症护理

(1)急性疼痛的护理:观察并记录患者头痛发作的性质、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取舒适体位,与患者聊天以分散其注意力,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药,观察并记录用药后效果。

(2)有误吸的危险的护理: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者取侧卧位。护士应及时为患者清理呕吐物及口腔、鼻腔残留异物,并协助进行翻身、拍背。安慰患者勿紧张,做到精神放松。

(3)有跌倒的危险的护理:癫痫发作时应有专人护理,床旁设有护栏,避免坠床及碰伤。

(4)有受伤害的危险的护理:病室内环境宽敞无障碍物,物品摆放整齐、固定,保持光线充足。嘱患者缓行,或辅以手杖,有专人陪护。进出门时用手扶住门框,防止跌倒、撞伤。

(5)潜在并发症的护理:严格按医嘱给予正确使用抗生素,密切观察头部伤口敷料,发现敷料污染、脱落时通知医生进行更换。如果有切口红肿、压痛等感染症状时,及时汇报医生做相应处理。

3.围术期的护理

(1)术前护理:向患者介绍手术经过和手术方式及术后康复的病例,鼓励其以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与护理。遵医嘱给予术区备皮,训练患者在床上大小便。手术当日测量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其他情况(如女患者月经来潮)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嘱患者术前6小时禁食水,术前排空尿液,摘掉首饰、手表、活动性义齿等。

(2)术后体位:取平卧位。

(3)营养与补液:全身麻醉术后1 d可进流食,局部麻醉术后6小时可进流食。第2、3 d可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和软食。如患者有恶心、呕吐现象,术后可禁食1 ~2 d,同时给予静脉补液,待病情稳定或者症状缓解后再逐步恢复至普通饮食。

(4)病情观察及护理:加强生命体征的观察,监测四肢活动情况和感知觉情况,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五)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指导

1)概念:蛛网膜囊肿是充满无色、澄清液体的先天性囊腔,位于脑脊液池和主要脑裂中,由蛛网膜构成紧密的边界。许多蛛网膜囊肿在20岁前被发现,近3/4的患者在儿童期出现临床症状。男女发病比例超过2 ∶1。

2)主要的临床症状:多数病变在儿童早期即出现症状,临床表现与囊肿部位相关。

(1)幕上蛛网膜囊肿。大脑外侧裂囊肿:近一半成人患者及约1/3儿童患者的蛛网膜囊肿位于大脑外侧裂,左侧大脑半球受累比右侧更常见。最常见的症状为单侧头痛,以眶上或颞区的疼痛最典型。其次,1/4以上患者可出现各种类型的癫痫发作。青少年患者可以在咀嚼时出现剧烈头痛,或者在运动以及重体力劳动时头痛加重。其他症状包括轻度突眼、恶心、呕吐、轻度对侧手部无力或者轻瘫等。蛛网膜囊肿患者很少出现发育延迟或者学习困难现象。

(2)鞍上囊肿:最常见的鞍区囊肿发生在蝶上池内。近50%的病例是5岁以下儿童,其中1岁以下占20%。最常见的症状包括脑积水、视力损害和内分泌功能障碍,包括性早熟和身材矮小。

(3)大脑凸面囊肿:多见于女性。儿童很少有神经系统症状,而成人患者通常症状明显,可表现为头痛、眶后疼痛、轻瘫或者癫痫发作。

(4)大脑纵裂囊肿:位于大脑纵裂的蛛网膜囊肿发病率较低,占蛛网膜囊肿的5%~8%。尽管囊肿体积较大,但缺乏临床症状和体征,大多数患者仅表现为非特征性头痛。

(5)四叠体池囊肿:四叠体池和第三脑室后部的蛛网膜囊肿患者的症状类似松果体区表现。包括伴骨缝分离的巨颅畸形、头痛、伴发脑积水的症状和体征以及颅内压升高。由于顶盖部受压,患者可出现双眼向上凝视麻痹和瞳孔功能障碍。囊肿向外膨大可压迫膝状体或者内侧顶枕叶,导致视野改变。其他症状包括共济失调或者震颤。

(6)幕下蛛网膜囊肿:后颅窝的蛛网膜囊肿比较少见。在成人与儿童中,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头痛,伴有因第四脑室受压而继发的脑积水。青少年患者常表现为枕下头痛,在体育运动后症状加剧。

3)蛛网膜囊肿的诊断:CT或者MRI检查一般可以确诊。鞍上和颅后窝病灶,可以使用脑脊液对比及行脑池和脑室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4)蛛网膜囊肿的处理原则:发生在任何部位和大小的蛛网膜囊肿,只要无占位效应和临床症状时均无须治疗。蛛网膜囊肿手术包括钻孔针管抽吸囊液、开颅手术、应用神经内镜钻孔穿通囊壁、囊腔-腹腔分流手术等。

2.饮食指导

合理进食以提高机体抵抗力,保持大小便通畅,促进疾病康复。

(1)多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鱼、肉、鸡、蛋、牛奶、豆浆等)、富含纤维素(韭菜、麦糊、芹菜等)、维生素丰富(新鲜蔬菜、水果)的食物。

(2)限制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3)餐前避免进食易引起胃部饱胀感、降低食欲的饮料及食物,切勿暴饮暴食。

(4)便秘者应增加纤维素的摄入,鼓励多饮水。

3.用药指导

(1)遵医嘱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

(2)根据药物说明书服用,如缓释片不可研碎服用等。

(3)抗癫痫药物,可加速维生素的代谢,因此长期服药期间应在医生指导下适量补充维生素。

4.日常生活指导

(1)使患者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尽量避免各种不良、负性情绪的干扰及影响。

(2)注意室内外温差,及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