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急救措施

三、急救措施

(一)控制危险因素

1.TIAs患者

对TIAs患者应该控制收缩压低于18.7 kPa(140 mmHg)、舒张压低于12.0 kPa(9.0 mmHg)。如果合并糖尿病则应该控制在17.3/11.3 kPa(130/85 mmHg)以下。

2.不良的生活方式

包括吸烟、酗酒、运动等,被认为与卒中的风险增加有关。所以应该禁烟、注意运动(每周3 ~4次,每次30 ~60 min);而适量的饮酒还能降低卒中的风险。

3.心血管疾病

如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瓣膜病都应该及时治疗控制,以防止继发TIAs甚至缺血性卒中,尤其是房颤。

4.高脂血症

推荐AHA Step Ⅱ饮食:能量的30%来自脂肪,7%来自饱和脂肪酸,每天摄入200 mg的胆固醇,而且应该维持合理的体重指数并坚持适度运动。如果血脂持续升高(LDL >3.38 mmol/L)则考虑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目标是控制LDL在2.6 mmol/L以下。

5.代谢紊乱的患者

应该注意使用降糖药物控制血糖在7.0 mmol/L以下。

(二)内科治疗

1.抗血小板凝聚药物

潘生丁50 mg,每日3次,口服,同时加用阿司匹林,每日服用1次。己酮可可碱也有抗血小板凝集作用,可每日3次,每次200 mg。

新型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噻氯吡啶,商品名为力抗栓,通过阻断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的受体,使所有与聚集作用有关的物质都同时失活,作用持久,疗效显著,优于阿司匹林,服阿司匹林或抗凝治疗无效者,用本品后仍能发挥作用,常用量为250 mg,1 ~2次/日,进餐时服用。

2.抗凝治疗

(1)华法林:适用于心源性的TIA病者。凡有心房颤动,又有TIA发作的患者,选择华法林治疗,常用剂量为2.5 mg/d。定期检测PT、KPTT。并控制INR在2.0 ~2.5。

(2)肝素:频繁TIA发作或TIA连续发作者可应用低分子量肝素4100 U皮下注射,2次/日,10 d为一疗程,或用普通肝素静脉连续滴注。

(3)降脂治疗:颈内动脉斑块,内膜增厚或颅内动脉狭窄者可使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常用药物有辛伐他汀20 mg/d。

3.扩容剂

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羟乙基淀粉(706代血浆):是一种合成血浆扩容214剂,常用6%溶液250 ~500 mL静脉滴注,每日1 ~2次,24小时内不超过1000 mL,7 ~10 d为一疗程。不需要做过敏试验。

(2)低分子右旋糖酐:为许多脱水葡萄糖分子的聚合物,常用剂量为10%溶液250 ~500 mL,静脉滴注,每日1 ~2次,24小时内不超过1000 mL,7 ~10 d为一疗程。注射前先用0.1 mL药液做皮下试验,阴性者才可使用。也有人认为低分子右旋糖酐不适合作为血液稀释剂。

4.钙通道阻滞剂

防止脑动脉痉挛、扩张血管、维持红细胞变形能力。

当前国内各厂家还相继生产许多中成药制剂,如脑安胶囊、血栓心脉宁胶囊、利脑心胶囊、步长脑心通胶囊、华佗再造丸等,对各种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一定疗效,不良反应少,服用简便,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创举,为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三)血管介入治疗

近年来对动脉狭窄逐步开展了血管介入治疗,目前常用的方法有:

1. 血管成形术

经皮血管成形术是指经股动脉穿刺将带有扩张球囊的微导管导入动脉的病变部位,进行反复球囊的充盈,以扩张狭窄的动脉,达到改善供血的目的。适应证:

(1)动脉管腔狭窄在70%以上。

(2)最大限度地抗凝治疗后仍有TIA频繁发作。

(3)动脉狭窄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缺点为:

(1)不能治疗完全闭塞的动脉。

(2)多支多段的动脉病变不宜进行。

2.颈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通过导丝引导将支架置入狭窄的颈动脉管腔内,达到持久扩张狭窄动脉的作用。适应证为有症状或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在60%~80%或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再狭窄者。本方法的缺点是不能用于严重动脉狭窄者的治疗和且价格昂贵。

(四)手术治疗

对一侧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血栓、扭结和粥样硬化斑块采用的手术方法包括颈动脉内膜剥离-修补术,血管重建术,如动脉切除移植术、动脉搭桥短路术,以消除微栓子的来源,使短暂缺血发作好转或停止,并能防止发展成严重卒中。近年来短暂脑缺血发作、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还采用了颞浅动脉分支和大脑中动脉皮质支吻合;对椎动脉血栓形成采用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吻合术。

(五)其他

包括光量子疗法、低能量血管内激光照射、高压氧疗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