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询问有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动脉瘤、脑内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炎、血液病病史;有无抗凝及溶栓治疗史;有无家族脑卒中病史;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与饮食结构。
(二)身体状况
1.症状
55岁以上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缺失症状应首先想到脑出血的可能。发病前常无预感,少数有头昏、头痛、肢体麻木和口齿不清等前驱症状。多在情绪紧张、兴奋、排便用力时发病,少数在静态发病,气候变化剧烈时发病较多。起病突然,往往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病情发展至高峰。急性期多表现为突然头痛、呕吐、偏瘫、失语、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等。呼吸深沉带有鼾声。重者则呈潮式呼吸或不规则呼吸,脉搏缓慢有力。深度昏迷时四肢呈弛缓状态,局灶性神经体征不易确定。若昏迷不深,查体时可能发现轻度脑膜刺激症状及局灶性神经受损体征。
2.体征
局灶性神经体征。因脑出血的部位及出血量不同,临床症状和体征也不同,常见的临床类型如下。
(1)内囊出血:因病变累及内囊,典型病例可见“三偏”症状,即出血灶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偏盲。内囊出血患者常有头和眼转向出血病灶侧,呈“凝视病灶”状,若出血在优势半球可有失语。大量出血时,可出现意识障碍,也可引起脑疝甚至死亡。急性期腱反射消失,数日后瘫痪肢体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
(2)脑叶出血:常出现头痛、呕吐、失语症、视野异常及腹膜刺激征,癫痫发作较常见,昏迷较少见。其中顶叶出血最常见,可见偏身感觉障碍、空间构象障碍。
(3)脑桥出血:常先从一侧脑桥开始,表现为交叉性瘫痪,头和眼转向非出血侧,呈“凝视瘫肢”状。出血后迅速波及两侧,出现双侧面部和肢体均瘫痪,瞳孔缩小呈“针尖样”,为脑桥出血的特征性症状。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中枢性高热及呼吸障碍等。病情迅速恶化,多数在48 h内死亡。
(4)小脑出血:多数小脑出血发生在一侧小脑半球,表现为一侧后枕部剧烈头痛、眩晕、频繁呕吐、病侧肢体共济失调,有脑神经麻痹、眼球震颤等症状,可无肢体瘫痪。
(5)脑室出血:多为继发性。由于丘脑出血后破入到侧脑室,小脑出血和脑桥出血破入到第四脑室而引起。早期出现偏瘫,随后高热昏迷,预后不良。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急性期和并发感染时外周白细胞数常增高,血糖及血尿素氮可增高;有轻度蛋白尿和尿糖;脑脊液压力增高,多为血性。
2.其他检查
头颅CT示脑内高密度灶。MRI检查可早期发现出血的部位、范围、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起病24 h内进行脑超声探测,能发现脑中线波移位,有助于脑出血的诊断。
(四)心理社会状况
患者突发肢体残疾或瘫痪卧床,生活需要依赖他人,可能产生焦虑、恐惧、绝望等心理反应,应了解患者及家属对本病的病因、病程经过、防治知识及预后的了解程度,能否接受偏瘫失语需要照顾的现状;了解家庭成员组成、家庭环境及经济状况;了解家属对患者的关心支持程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