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疾病概念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因动脉壁局部薄弱和血流冲击而形成,极易破裂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以40 ~60岁人群多见,在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中,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和高血压脑出血。
动脉瘤破裂出血死亡率很高,初次出血死亡率为15%,再次出血死亡率为40%~65%,再次出血最常出现在7 d之内。出血的诱因大致为各种运动后、情绪激动、排便用力、分娩等。预后与患者年龄,以往的健康状态,动脉瘤的大小、部位、性质,术前的临床分级状态,手术时间的选择,有无血管痉挛及其严重程度有关,动脉瘤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伴有血管痉挛和颅内血肿均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预后也与手术者的经验和技术娴熟程度有关。
(一)临床表现
1.局灶症状
小的动脉瘤可无症状。较大的动脉瘤可压迫邻近结构出现相应的局灶症状,如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病侧上睑下垂、瞳孔散大,眼球不能向上、下,内转动,眼球处于外下斜位,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应消失。
2.动脉瘤破裂出血症状
多突然发生,患者可有运动、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咳嗽等诱因,部分患者则无明显诱因或在睡眠中发生。一旦破裂出血,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患者可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等,严重者可因急性压增高而引发枕骨大孔疝,导致呼吸骤停。
多数动脉瘤破口会被凝血封闭而出血停止,病情逐渐稳定。如未及时治疗,随着破口周围血块溶解,动脉瘤可能于2周内再次破溃出血,再出血率为15%~20%。
蛛网膜下腔内的血液可诱发脑动脉痉挛,发生率为21%~62%,多发生在出血后3 ~15 d。局部血管痉挛只发生在动脉瘤附近,患者症状不明显;广泛脑血管痉挛可致脑梗死,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甚至死亡。
(二)辅助检查
1.腰椎穿刺检查
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常需行腰穿检查。脑脊液呈粉红色或血色,红细胞在每立方毫米几十至几十万不等,甚至高达百万。无红细胞者亦不能完全除外动脉瘤的出血存在。注意腰穿前应首先确定患者是否存在颅压增高及脑疝,以免行腰穿检查造成病情恶化而死亡。腰椎穿刺可能诱发动脉瘤破裂出血,故不再作为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首选。
2.CT检查
可明确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确诊SAH首选。
3.MRI检查
可初步了解动脉瘤的大小及位置。
4.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是确诊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对判明动脉瘤的准确位置、形态、内径、数目、血管痉挛和确定手术方案都十分重要。
5.其他检查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MRA、CT血管成像(CTA)等。
(三)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主要是防止出血或再出血,控制动脉痉挛。卧床休息,对症处理,控制血压,降低颅压。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脑血流变化,发现脑血管痉挛时,早期使用钙通道阻滞药等扩血管药物治疗。使用氨基己酸抑制纤溶酶的形成,预防再次出血。
2.手术治疗
开颅动脉瘤蒂夹闭术是首选方法,既不阻断载瘤动脉,又完全彻底消除动脉瘤。也可采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具有微创、简便、相对安全、恢复快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