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对症护理
(一)发热
常采取综合措施控制体温。
1.物理降温
给予乙醇擦浴、温水擦浴、戴冰帽、冰袋冷敷体表大血管处、冷盐水灌肠等,尽快将体温控制在38℃左右,但要注意防止局部冻伤或坏死。
2.药物降温
可使用退热药,但要注意用量勿过大。对于高热并频繁抽搐的患者协助排痰。可采用亚冬眠疗法,连续治疗3 ~5 d。
3.降低室温
使用空调、地面洒水等方法将室温控制至28℃以下。
(二)惊厥或抽搐
应注意早期发现惊厥或抽搐先兆,及时处理。惊厥先兆为烦躁、眼球上翻、口角抽动、肢体紧张等。针对引起抽搐的不同原因进行处理。
1.脱水
惊厥或抽搐是由胸水肿所导致的,因而应以脱水治疗为主。常用20%的甘露醇静脉滴注,每4 ~6 h一次。
2.抗惊厥药物
因脑实质病变引起的抽搐,常用抗惊厥药物。地西泮(安定)为首选药物,成人每次10 ~20 mg,小儿每次0.1 ~0.3 mg/kg,肌内注射或缓慢静脉注射。此外,还可用水合氯醛、苯巴比妥等。
3.吸痰、吸氧
如因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导致脑缺氧而引起抽搐,应给予吸痰、吸氧。
(三)呼吸衰竭
应针对引起呼吸衰竭的不同原因进行治疗。
1.呼吸道分泌物梗阻引起的呼吸衰竭
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加强翻身、拍背、引流排痰,若痰液黏稠可雾化吸入α-糜蛋白酶以稀释痰液,同时给予氧气吸入。
2.胸水肿、脑疝
所致的呼吸衰竭,应进行脱水治疗。
3.呼吸中枢兴奋剂
可使用呼吸中枢兴奋剂,如洛贝林、尼可刹米、二甲弗林等。
4.使用血管扩张剂
近年来采用654-2、阿托品以改善微循环,对抢救乙脑患者中枢性呼吸衰竭有效。
5.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及人工呼吸器气管插管
使用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及人工呼吸器气管插管适用于呼吸衰竭发展迅速或呼吸突然停止者。气管切开适用于深度昏迷、痰阻,经多种方法处理呼吸功能仍恶化的患者,以及脑干型呼吸衰竭,呼吸肌麻痹经吸痰、吸氧仍不能维持其换气功能的患者。如自主呼吸停止或呼吸微弱、有严重换气功能障碍者,可使用人工呼吸器辅助呼吸,经鼻导管使用高频呼吸器(送氧压力为0.4 ~0.8 kg/cm2,频率为80 ~100次/分)等,并适当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四)恢复期及后遗症的护理
1.增加营养
对于恢复期患者应注意增加营养、防止继发感染。
2.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
对遗留有精神、神经后遗症者,可进行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护士应以积极耐心的护理,从生活上关心、照顾患者;有肢体瘫痪者给予被动肢体活动,以防肌肉萎缩;鼓励并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帮助其尽快康复。
3.恢复情况
观察患者神志,了解其生理功能、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五)心理护理
多与患者沟通,解除患者焦虑不安、紧张、急躁等不良情绪。对外界反应能力及思维能力均较差的患者,应使其保持安静,避免不良刺激,帮助患者适应环境,直至恢复正常。对躯体活动受限或语言障碍的患者,护士应以高度责任心、同情心给予关心与照顾,并鼓励患者积极治疗,持之以恒,将功能障碍降低到最低程度。鼓励患者家属给予其心理支持和帮助,以利患者尽快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