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腺炎患者的护理
(一)概述
急性乳腺炎多为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也是产后妇女哺乳期常见的疾病,多见于初产妇,产后3 ~4周容易发生。
1.病因
除与产妇生产后全身抗感染能力下降有关外,还与下列因素有关。
1)细菌入侵:致病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次为链球菌。感染的途径有。
(1)细菌直接由乳头表面的破损、皲裂处侵入。
(2)产妇在喂乳时,婴儿含乳头而睡或婴儿患口腔炎等有利于细菌直接侵入乳管,上行到腺小叶。
2)乳汁淤积:乳汁淤积有利于入侵细菌的生长繁殖。乳头发育不良(过小或内陷)妨碍哺乳;乳汁过多或婴儿吸乳少,以致乳汁不能完全排空或乳管不通畅而影响乳汁排出。
2.转归
不及时治疗可形成乳房脓肿(图4-1)。
(二)护理评估
1.健康史
评估有无乳头凹陷、过小或乳管不通等引起乳汁淤积的原因,了解有无乳头破损或皲裂。
图4-1 乳房脓肿的不同部位
1.乳房深部脓肿;2.乳房后脓肿;3.乳晕下脓肿;4.乳房浅部脓肿
2.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患侧乳房胀痛或触痛,局部红肿、发热,脓肿形成时,患部疼痛加剧,搏动性或触痛明显。脓肿可以是单房或多房性。脓肿可向外溃破,也可向深部形成乳房后脓肿,严重者,可并发脓毒症。
(2)全身反应:常伴有寒战、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
(3)心理状况:多见于初产妇,患者常因不能哺乳而担心婴儿喂养问题,出现精神紧张或焦虑。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2)超声检查:脓肿部位较深者,此项检查可明确脓肿的大小和部位,有利于准确切开排脓。
(3)诊断性穿刺:在乳房肿块波动或压痛最明显的部位穿刺进行确诊,抽到脓液表示脓肿已形成,脓液应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三)治疗要点
1.局部处理
患侧乳房停止哺乳,改善乳汁淤积,采用抽吸方法促进乳汁经乳头排出;早期热敷、药物外敷或理疗。一旦形成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
2.全身治疗
1)抗菌药:早期、足量应用抗菌药物。首选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也可根据脓液的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禁忌使用四环素、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和甲硝唑等对婴儿有不良影响的抗菌药物。
2)中药治疗:服用蒲公英、野菊花等清热解毒药物或外敷鱼石脂软膏。
3)终止乳汁分泌:感染严重、脓肿引流损伤乳管造成乳瘘者应终止乳汁分泌方法:
(1)口服溴隐亭1.25 mg,每日2次,服用7 ~14 d;或己烯雌酚1 ~2 mg,每日3次,2 ~3 d。
(2)肌内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每次2 mg,每日1次,至乳汁分泌停止。
(3)中药炒麦芽,每日60 g,水煎服,分2次服用;或冲茶饮,2 ~3次/日。
(四)护理诊断
1.疼痛
与乳汁淤积、乳房炎症、肿胀有关。
2.体温过高
与细菌感染或毒素入血有关。
3.焦虑
与担心婴儿喂养有关。
4.知识缺乏
缺乏哺乳期卫生及乳房炎等的预防知识。
5.其他
潜在并发症:脓毒症等。
(五)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患乳暂停哺乳,定时用吸乳器吸净或挤净乳汁;用宽松的胸罩托起乳房,以减轻疼痛和肿胀;局部热敷、药物外敷或理疗。饮食应清淡,但应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并嘱患者少食多餐。
2.控制体温和感染
定时监测生命体征,高热者予以物理降温。必要时遵医嘱应用解热镇痛药物或补液;遵医嘱早期、足量应用有效抗生素。
3.脓肿切开引流后的护理
一旦形成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为避免损伤乳管而形成乳瘘,乳房内脓肿应做放射状切口;乳晕下脓肿应沿乳晕边缘做弧形切口;深部脓肿或乳房后脓肿可沿乳房下缘做弧形切口,经乳房后间隙引流,保持引流通畅,定时更换切口敷料(图4-2)。注意观察伤口情况及脓液的量、颜色、气味、性状等。
4.心理护理
鼓励患者说出焦虑原因,正确解答患者的疑问,给患者以安全和信任感,消除紧张情绪;指导患者及家属合理喂养婴儿。
图4-2 乳房脓肿的切口
(六)健康教育
1.哺乳前
有乳头内陷者,应于分娩前3 ~4个月开始每日挤捏、提拉乳头,也可用吸乳器吸引,使乳头外突。习惯性流产者慎用。妊娠后期应经常用温水擦洗乳头。
2.哺乳期
(1)保持局部清清:产妇分娩后第一次哺乳前用温水毛巾清洁乳头和乳晕,忌用肥皂、乙醇等。每次哺乳前、后均需清洁乳头。
(2)养成正确哺乳习惯:应按需定时哺乳,双侧乳房轮流哺乳,一侧乳房吸尽后再吸对侧乳房,如有乳汁淤积,应及时用吸乳器或手法按摩排空乳汁;避免养成婴儿含乳头睡觉的习惯。
(3)乳头破损或皲裂:可暂停哺乳,将乳汁挤出或用吸乳器吸出后哺喂婴儿。症状严重者,可涂抹红霉素软眼膏治疗,待愈合后再行哺乳。
(4)婴儿口腔:保持婴儿口腔卫生,预防或及时治疗婴儿口腔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