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脑膜动静脉畸形
硬脑膜动静脉畸形(DAVM)又称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为硬脑膜动静脉之间的短路,是硬脑膜内的动静脉沟通或动静脉瘘,由硬脑膜动脉或颅内动脉的硬脑膜支供血,并回流至静脉窦或动脉化的脑膜静脉,占颅内血管畸形的5%~20%。以横窦乙状窦区最为常见。
(一)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引流静脉的部位、大小,而与供血动脉的来源无关。绝大部分DAVM没有症状或仅有颅内杂音。头痛常是患者的主诉。
1.搏动性耳鸣及颅内杂音
约70%患者有搏动性颅内杂音,杂音可在病变部位,也可遍及整个头部,杂音高低取决于动静脉短路情况,若血流量大,瘘口小,则可闻及高调杂音;反之,杂音较小或无杂音。
2.头痛
约50%出现头痛,可在病变局部,也可遍及整个头部,呈持续性、搏动性剧烈头痛,活动、体位变化或血压高时加重。
3.颅内压增高
各种因素引起静脉窦阻塞,静脉回流受阻,甚至逆流至软脑膜静脉,影响脑脊液吸收,引起颅压增高。患者会出现头痛、呕吐和视盘水肿的等高颅压症。
4.颅内出血
约有20%的患者在病程中出现颅内出血。
5.脑窃血症状
大量动脉血直接回流静脉窦,脑组织血供减少,造成脑缺血。主要有癫痫和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症状,与AVM引起的窃血症状相似。
6.其他症状
不同部位的DAVM,静脉回流不同,出现相应定位症状。如海绵窦内DAVM由于静脉高压,眼静脉回流减少,出现突眼、结膜充血水肿等症状。
(二)辅助检查
1.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是DAVM诊断和分型的最重要手段,可以清楚地显示畸形血管自动脉期至静脉期各阶段表现,对治疗方案的设计具有决定作用。
2.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MRA/MRV)
能无创显示硬脑膜动静脉的解剖结构。分辨率较差,目前仅作为筛选和随访DAVM的手段之一。
3.CT扫描
有助于发现病变和颅内出血。
4.MRI检查
可作为DAVM筛选和鉴别诊断的手段,但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判断帮助不大。
(三)治疗原则
应根据患者过去的临床表现、目前的临床状况和血管造影表现,选择和制定治疗方案。
1.外科手术治疗
仍是目前治疗DAVM的最有效的方法,适用于有皮质引流静脉或近期内出现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的病变。由于手术操作难度较大,术中止血较困难,据统计,横窦乙状窦区DAVM的手术死亡率和严重病残率约为15%。因此,术前要进行详尽的血管造影检查和周到的术前准备工作。
2.血管内介入治疗
(1)经动脉血管内栓塞治疗。
(2)经静脉血管内栓塞治疗。
(四)护理诊断
1.舒适的改变
与头痛有关。
2.有受伤的危险
与癫痫发作有关。
3.潜在并发症
颅内出血、颅压增高、脑疝、癫痫发作、球结膜溃疡。
(五)护理措施
1.头痛的护理
多数患者存在头痛,且头痛与劳累、紧张、睡眠、血压等有关,嘱患者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避免情绪激动,有高血压的患者应注意控制血压。头痛发作时应保持环境安静,观察头痛性质、部位、时间,必要时遵医嘱服用镇痛药。
2.眼部护理
部分患者因海绵窦内DAVM向眼静脉回流,会出现突眼、结膜充血等症状,易导致眼球干燥,继发感染,而出现球结膜溃疡。可涂抗生素眼膏或滴入甲基纤维素滴眼液,可用手协助患者眼睑闭合后以胶带封眼睑,或以0.9%氯化钠溶液纱布覆盖眼睑。
3.颅压增高的护理
(1)体位:抬高床头15°~30°。
(2)给氧:持续或间断给氧,使脑血管收缩,降低脑血流量。
(3)维持正常体温:高热可使机体代谢率增高,加重脑缺氧。
(4)防止颅压骤然增高: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剧烈咳嗽和便秘;处理躁动。
4.癫痫大发作的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发作时立即松解衣领、裤带,取下义齿。取头低侧卧或平卧头侧位,必要时置口咽通气道或气管插管/切开。
(2)病情观察:应注意观察发作类型,记录发作时间与频率,以及患者发作停止后意识的恢复、有无头痛乏力、行为异常等。
(3)做好安全防护:告知患者有前驱症状时立即平卧,发作时注意防舌咬伤,防骨折、防关节脱臼、防坠床或跌伤。
(4)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保持睡眠充足,减少精神刺激,禁止从事危险工作,如高空作业或司机,禁忌游泳、蒸汽浴等。避免各种诱因,如疲劳、饥饿、便秘、经期、饮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