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全肺切除术
全肺切除术是治疗中央型肺癌、毁损肺等疾病的手术。
(一)适应证
1.肺结核空洞
(1)厚壁空洞,内层有较厚的结核肉芽组织,外层有坚韧的纤维组织,不易闭合。
(2)张力空洞,支气管内有肉芽组织阻塞,引流不畅。
(3)巨大空洞,病变广泛,肺组织破坏较多,空洞周围纤维化并与胸膜粘连固定,不易闭合。
(4)下叶空洞,萎陷疗法不能使其闭合。
2.结核性球形病灶
直径大于2 cm时干酪样病灶不易愈合,有时溶解液化为空洞,故应切除。有时结核球难以与肺癌鉴别,或并发肺泡癌或瘢痕组织发生癌变,故应警惕及早做手术切除。
3.毁损肺
肺叶或一侧全肺毁损,有广泛的干酪病变、空洞、纤维化和支气管狭窄或扩张。肺功能已基本丧失,药物治疗难以奏效,且成为感染源,反复发生化脓菌或真菌感染。
4.结核性支气管狭窄或支气管扩张
瘢痕狭窄可造成肺段或肺叶不张。结核病灶及肺组织纤维化又可造成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引起反复咳痰、咯血。
5.反复或持续咯血经药物治疗无效
病情危急,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确定出血部位,可将出血病肺切除以挽救生命。
6.其他适应证
(1)久治不愈的慢性纤维干酪型肺结核,反复发作,病灶集中在某一肺叶内。
(2)胸廓成形术后仍有排菌,如有条件可考虑切除治疗。
(3)诊断不确定的肺部可疑块状阴影或原因不明的肺不张。
(二)禁忌证
1.肺结核
正在扩展或处于活动期,全身症状重,红细胞沉降率等基本指标不正常,或肺内其他部位出现新的浸润性病灶。
2.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和心肺代偿能力差。
3.临床检查
临床检查及肺功能测定提示病肺切除后将严重影响患者呼吸功能者。年龄大不是禁忌证,应根据生命重要脏器的功能决定手术。
4.合并肺外其他脏器结核病
合并肺外其他脏器结核病,经过系统的抗结核治疗,病情仍在进展或恶化者。
(三)常规护理
1.术前常规护理
(1)心理护理:全肺切除术的患者心理负担较重,护士应加强与患者沟通,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消除紧张情绪,轻松接受治疗,顺利度过围术期。
(2)呼吸道护理: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胸闷、憋气,入院后可给予间断低流量吸氧,每日2次,时间以患者能耐受为宜。对痰液黏稠者可进行超声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使痰液易于咳出。
(3)术前准备:指导患者戒烟及行呼吸功能锻炼。
(4)加强饮食指导:术前必须给予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维生素的均衡饮食,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给予静脉营养支持,以利于术后恢复。
2.术后常规护理
(1)体位护理:全肺切除患者应绝卧床1周,卧床期间鼓励患者练习缩唇呼吸及有效咳嗽,可减轻疼痛,促进肺扩张,增加肺通气量,并预防肺部感染。练习吹气球,促进肺复张。对于术侧进行握拳、抬肩、抬臂、梳头动作、手达到对侧肩部、举手过头及拉床带活动,促进血液循环,以防患侧胸壁肌肉粘连、肩关节强直。
(2)生命体征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呼吸、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胸腔引流液的变化,听诊呼吸音,注意有无干、湿性啰音。密切观察神志、面色、末梢循环状况、尿量,有无烦躁不安、呼吸增快、发绀、血压下降、面色苍白、脉速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并做好记录。
(3)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多安慰、鼓励,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
(4)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吸氧,2 ~5 L/min,监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鼓励患者有效咳嗽及深呼吸,及时将痰液排出,防止发生肺不张,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时,给予雾化吸入。
(5)输液的护理:全肺切除术后,血液全部流经健侧肺进行气体交换,从而使心室的负担加重,若输液量过多,速度过快,则有发生急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的可能。原则上补液量应低于出量,补液量一般控制在每日1500 mL以内,速度每分钟20 ~30滴,并限制氯化钠的输入量,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6)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的目的是引流胸腔内积气、积液,同时发现各种并发症。为保持引流管通畅要经常反复挤压,挤压时手距胸壁距离要求20 cm。放置的引流管平时用钳夹住,根据患者的胸膜腔内压情况做短时间的开放,一次放液量不能超过500 mL,注重观察有无皮下气肿或气管向健侧移位等情况,观察心脏位置。如证实胸膜腔压力增高,有大量积液、积气,应开放胸腔闭式引流管,排出积液、积气,开放时禁止咳嗽,并有医护人员守护。在术后患者血压平稳2 h后可将床头抬高30°,3 h后可将床头抬高45°,利于引流通畅,同时膈肌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也利于呼吸。避免完全侧卧位,以免引起纵隔移位、大血管扭曲,导致呼吸循环异常。
(7)疼痛管理:患者诉疼痛时,多与患者沟通,分散注意力,减少患者的紧张情绪;疼痛明显时,及时给予镇痛药,密切关注患者的呼吸情况,注意疼痛有无限制患者的正常呼吸及有效的咳嗽运动。
(四)胸腔出血
1.原因
食管床渗血、胸膜腔渗血、肺创面出血、胸腔内血管活动性出血、肋骨断端出血、肋骨间血管出血、凝血机制异常、吻合口缝钉处外漏擦破血管、吻合口瘘消化液腐蚀浸泡血管、结扎线头脱落等。
2.临床表现
主要为引流液呈血性、量多;切口渗血;口、鼻腔分泌物呈血性;皮下淤血、血肿。严重者可有皮肤苍白、湿冷,脉搏加快、细速,血压降低,尿量减少等血容量不足的表现,严重者出现失血性休克。
3.预警
(1)术后密切观察胸腔闭式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若术后3 h内每小时胸腔引流液量超过200 mL,呈鲜红色并有较多血凝块,15 ~30 min挤压引流管,防止血凝固而堵塞胸腔引流管。抬高患者床头,保证引流通畅,防止残存血液在胸腔刺激引起继发性出血,严密观察的同时应立即通知医师,配合处理。
(2)全面衡量患者的状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患者出现心率加快、血压降低、皮肤苍白湿冷、尿量减少等血容量不足的表现时应引起警惕,采取休克体位,建立静脉双通道,加快输液速度,申请血液制品,注意晶体和胶体的补充,加强保暖,防止患者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
(3)术后指导患者切勿剧烈咳嗽,变换体位动作轻柔,防止外力引起出血。
4.护理要点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由于失血,血压下降,呼吸困难,呼吸多在28次/min以上。听诊患侧呼吸音低,叩诊呈浊音。给予吸氧,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排痰。失血后机体可产生一定的代偿,引起心率加快。由于回心血量减少,动脉充盈度降低,脉搏细弱无力。血压则随着失血的增多而逐渐下降,低者可达70/40 mmHg。虽经输血、应用止血药等血压可暂时上升,但如不采取其他措施,血压会很快下降。
2)观察胸腔引流情况:术后胸腔内均有一定量的引流液,一般多在150 ~700 mL(24 h内),而且第2 d就逐渐减少。对术后引流量较多的患者,应严密观察,记录每小时引流量。因为胸腔引流量的动态变化能够反映胸腔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随着引流量的增多,引流液的颜色可逐渐由淡红转为鲜红色,而且较前黏稠。
3)及时建立静脉通路:保持输液管道通畅以便及时有效地输血、输液、用药。此类患者由于血容量低,静脉充盈度不足,穿刺较困难必要时应行静脉切开。
4)有以下指征的需要在抗休克的同时行再次开胸止血术。
(1)术后3 ~4 h引流量在150 ~200 mL/h,有休克征象。
(2)术后引流量在100 ~150 mL/h,非手术治疗4 ~6 h不能减少。
(3)引流液血红蛋白在80 g/L以上,说明有活动性出血。
(4)引流液血红蛋白50 g/L以上且短时间非手术治疗无效,也说明有活动性出血。
5)其他:患者有失血性休克表现,胸腔引流通畅,引流量不多,而腹部逐渐膨隆,有压痛、反跳痛等指征,应考虑腹腔出血的可能,B超发现腹腔有液性暗区,腹穿确诊后立即手术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