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健康教育

三、健康教育

(一)疾病知识指导

1.概念

当颅腔内某一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该分腔的压力高于邻近分腔,由于颅压的持续增高迫使一部分脑组织向压力最小的方向移位,并被挤进一些狭窄的裂隙,造成该处脑组织、血管及神经受压,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脑疝。根据移位的脑组织及其通过的硬脑膜间隙和孔道,可将脑疝分为:小脑幕切迹疝(tentorial hernia),是位于幕上的脑组织(颞叶的海马旁回、沟回)通过小脑幕切迹被挤向幕下,又称颞叶沟回疝;枕骨大孔疝(tonsillar hernia)是位于幕下的小脑扁桃体及延髓经枕骨大孔被挤向椎管内,又称为小脑扁桃体疝;一侧大脑半球的扣带回经镰下孔被挤入对侧分腔可产生大脑镰下疝(subfalcial hernia),又称扣带回疝。

2.主要的临床症状

1)小脑幕切迹疝。

(1)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表现为剧烈头痛及频繁呕吐,并有烦躁不安。

(2)意识改变:表现为意识模糊、浅昏迷以至深昏迷,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迟钝或消失。

(3)瞳孔改变:双侧瞳孔不等大。初起时患侧瞳孔略缩小,对光反射稍迟钝,逐渐患侧瞳孔出现散大,略不规则,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消失,但对侧瞳孔仍可正常。这是由于患侧动眼神经受到压迫牵拉所致。另外,患侧还可有眼睑下垂、眼球外斜等。如脑疝继续发展,则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4)运动障碍:多发生于瞳孔散大侧的对侧,表现为肢体的自主活动减少或消失。如果脑疝继续发展,症状可波及双侧,引起四肢肌力减退或间歇性出现头颈后仰、四肢挺直、躯背过伸、角弓反张等去皮质强直症状,是脑干严重受损的特征性表现。

(5)生命体征的紊乱:表现为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的改变。严重时血压忽高忽低,呼吸忽快忽慢,出现面色潮红、大汗淋漓,或者面色苍白等症状。体温可高达41℃以上,也可低至35℃以下而不升,甚至呼吸、心跳相继停止而死亡。

2)枕骨大孔疝: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颈项强直或强迫头位等。生命体征紊乱出现较早,意识障碍、瞳孔改变出现较晚。因脑干缺氧,瞳孔可忽大忽小。由于位于延髓的呼吸中枢严重受损,呼吸功能衰竭的表现更为突出,患者早期即可突发呼吸骤停而死亡。

3)大脑镰下疝:引起患侧大脑半球内侧面受压部的脑组织软化坏死,可出现对侧下肢轻瘫,排尿障碍等症状。

3.脑疝的诊断

脑疝的最大危害是干扰或损害脑干功能,通过脑干受累临床表现进行诊断。由于病程短促,常常无法进行头部CT检查。

4.脑疝的处理原则

如下所述。

(1)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和处理。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例,应尽快进行手术治疗。患者出现典型脑疝症状时,应立即选用快速降低颅内压的方法进行紧急处理。

(2)可通过脑脊液分流术、侧脑室外引流术等降低颅内压、治疗脑疝。

(二)饮食指导

1.营养膳食

保证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糖类、氨基酸等摄入。

2.电解质平衡

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3.大便通畅

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使用开塞露通便、服用缓泻剂或给予灌肠。

(三)用药指导

1.遵医嘱

按时、准确使用脱水利尿药物,甘露醇应快速静脉滴注,同时要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2.注意事项

补充钾、镁离子等限制输液滴速药物时,要告知患者家属注意事项,合理安排选择穿刺血管。

3.病情变化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抗生素前,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

(四)日常生活指导

1.意识昏迷、植物生存状态

患者应每日定时翻身、叩背,保持皮肤完整性。加强观察与护理,防止压力性损伤、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暴露性角膜炎及废用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

2.康复训练

肢体保持功能位,给予康复训练。

(江文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