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疾病概念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经空气飞沫传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病毒常发生变异,易引起流行或大流行。临床特点为起病急,病程短,全身中毒症状较重,呼吸道症状较轻。
(一)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内层为病毒核糖蛋白,中层为类脂和膜蛋白,外层为不同糖蛋白构成的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根据内层核蛋白(NP)的抗原性不同分为甲、乙、丙三型。根据病毒外膜H抗原和N抗原结构的不同,同型病毒可分若干亚型:H有H1 ~H15等15个亚型,N有N1 ~N9等9个亚型。
流感病毒最大的特点是极易发生变异,特别是甲型流感病毒。流感病毒不耐热、酸和乙醚,对甲醛、乙醇和紫外线敏感。能耐真空干燥,或在20℃以下长期存在。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2 ~3年可发生一次突变。
2.传播途径
主要经呼吸道空气飞沫传播,也有可能通过病毒污染的茶具、食具、毛巾等接触传播。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对同一抗原型可获得不同程度的免疫力,免疫力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一年,不同亚型间无交叉免疫性。
4.流行特征
常突然发生,迅速蔓延,发病率高,流行过程短。一般以冬季、春季为多。
(三)病情判断
1.潜伏期
一般为1 ~3 d,最短数小时。
2.临床表现
典型病例的症状主要为突起高热、寒战、头痛、肌痛、全身不适。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相对较轻或不明显。少数病例可有腹泻等轻度胃肠道症状。发热可达39 ~40℃,一般持续3 ~5 d,热退后患者仍可感到明显乏力。年老体弱及婴幼儿患者,病情可迅速加重,出现高热、全身衰竭、烦躁不安、剧烈咳嗽、咳血性痰、呼吸急促、发绀、双肺湿啰音等一系列肺炎表现。
3.并发症
流感的并发症主要为继发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支气管炎和继发性细菌性肺炎。肺外并发症少见,主要有中毒性休克、心肌炎、心包炎、雷耶(Reye)综合征等。
(四)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诊断流行性感冒的实验室检查耗时较长,对临床诊断帮助不大,多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1.病毒分离
在发病的2 ~3 d,从鼻咽部、气管分泌物中直接分离出流感病毒,标本直接接种于鸡胚或其他组织培养,都易分离流感病毒,这是确诊依据。
2.病毒抗体检测
在流行时采患者双份血清,应用血凝抑制实验、补体结合实验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相应抗体,进行回顾性诊断。
3.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多在正常范围,继发细菌感染时,可有白细胞计数增高。
(五)诊断要点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可确定流感的诊断。
(六)治疗要点
1.一般治疗
强调卧床休息、多饮水、进食易消化食物。
2.对症治疗
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中毒症状重者给予氧疗和静脉补充液体。儿童应避免应用阿司匹林,以免诱发致命的Reye综合征。
3.抗病毒治疗
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抗病毒药物。金刚烷胺类药物在发病早期给药可能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宜早用。
4.中草药
中草药治疗流感的方法较多,效果较好。已证实可以提高免疫力并有杀灭病毒和细菌的中草药有金银花、连翘、黄花等。
(七)预防指导
1.管理传染源
在流感流行期间,隔离患者至病后1周或热退后48 h。避免外出,若外出应戴口罩,在咳嗽、打喷嚏时应捂住口、鼻。
2.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期间停止公众集会及集体娱乐活动,加强居室通风换气,房间可用1%漂白粉液喷雾或食醋熏蒸消毒。被患者分泌物污染的食具、毛巾等应进行煮沸消毒。易感者外出需戴口罩。
3.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疫苗预防效果较好,接种应在每年流感流行季节前进行,对健康成人和儿童,采用流感减毒活疫苗鼻腔喷雾;老人、婴幼儿、孕妇、严重慢性病患者和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可在秋季用流感灭活疫苗行皮下注射。